爱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好小说网 > 岁时宴 > 第1章 1992:沪上风云录

第1章 1992:沪上风云录

发的沉水香,在青石板路上拖出一道无形的踪迹。

3 亭子间夜话

西晒的亭子间像个蒸笼,白昼里积蓄的热气此刻都从斑驳的墙壁里渗出来。沈昭推开雕花木窗时,铰链发出"吱呀"一声响,惊起了屋檐下打盹的麻雀。月光便斜斜地淌进来,像一泓清泉漫过案头,在田黄石上凝成霜色。那方印石在月色中泛着熟栗般的暖黄,侧面还沾着经年累月的油渍——前日隔壁张妈来借去垫泡菜坛子,今早才还回来。

楼下传来评弹声,三弦的调子像条丝线,从弄堂口的书场一首飘到三楼:"...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唱词里六朝金粉的繁华,倒与窗下晾晒的万国旗似的衣裳形成奇妙的呼应。沈昭望着对面人家阳台上垂下来的拖把,水珠正滴滴答答落在底楼搭建的违章雨棚上,奏出市井的韵律。

她指尖抚过石上细密的萝卜纹,忽然轻笑。前世多少权贵为求一方田黄印倾尽家财,苏州织造府的李大人甚至用半幅仇英的《汉宫春晓图》来换。如今这价比黄金的印材,竟被阿婆用来垫碗柜——上个月还见她拿着菜刀,在石料边角料上剁姜末。窗外飘来栀子香,是隔壁周家阿姐在梳头,混着邻居家红烧肉的酱香,油锅里正爆着葱姜蒜,"刺啦"一声惊破暮色。这市井烟火气倒比深宫寂寞来得鲜活,沈昭想起前世冬至夜独自守着椒房殿,炭盆里银骨炭烧得通红,却暖不透织金地毯上自己的影子。

铁盒中的剪报被月光照得发亮。这个饼干盒是去年吃冠生园凤梨酥留下的,如今装着从弄堂口废品站淘来的旧报纸。股票走势图如山水画中的险峰,1990年12月那根突兀的阳线,恰似米家山水里的斧劈皴;浦东规划图似工笔界画,用尺规描摹的东方明珠塔轮廓,让她想起《清明上河图》里虹桥的弧度。沈昭以茶代墨,瓷杯里泡着菜场买的茉莉高碎,在报纸空白处勾勒记忆中的《货郎图》——那些挑担叫卖的商贩,与如今走街串巷的"黄鱼车"何其相似。卖棒冰的摇着铜铃,收旧货的吹着唢呐,都在暮色里织成流动的画卷。

楼下突然传来争吵声。"侬脑子瓦特啦!"王家阿婆的苏北口音刺破夜空,"股票认购证好当饭吃?"接着是"砰"的摔门声。沈昭探头望去,见弄堂里几个乘凉的人摇着蒲扇围过来,竹椅在地上拖出长长的刮擦声。穿汗背心的爷叔在水泥地上摁灭烟头:"小赤鸡要发横财咯。"他说话时金牙在月光下一闪,像枚掉落的铜钱。

沈昭收回目光,指腹无意识摩挲着报纸边缘。这粗糙的触感突然让她想起前世的宫绢,柔软得像一捧雪。那些记录着宫廷用度的黄绫账本,与眼前报道"万元户"的新闻何其相似。窗外飘来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不知谁家的录音机在放,缠绵的调子缠绕着电线杆上缠绕的电线。

她忽然听见楼下有脚步声。木楼梯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每一步都像要踏穿年久失修的楼板。门缝里先递进来一柄蒲扇,接着是王阿婆灰白的发髻:"沈家妹妹,借只酱油瓶好伐?"老人说话时,沈昭看见她缺了颗门牙的豁口,像弄堂口那盏总也修不好的路灯。

等老人走后,沈昭从五斗橱深处取出个锦囊。这是用劳保手套改的,里面藏着她在城隍庙淘来的几枚铜钱——康熙通宝,乾隆通宝,在月光下泛着青幽的光。其中一枚雍正朝的,钱缘还留着当年她命人鎏金时刮磨的痕迹。如今这些曾供在太庙里的吉金,和纽扣、顶针混在一处,叮叮当当唱着穿越三百年的歌谣。

远处传来轮船的汽笛声,黄浦江的夜航船正穿过南浦大桥。沈昭忽然想起简报上说的"证券交易试点",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像极了前世户部的鱼鳞册。她抓了把铜钱撒在报纸上,钱币在股票走势图上滚出诡异的轨迹,最后停在浦东地图的陆家嘴位置。

夜风突然转了向,送来苏州河特有的腥气,混着不知谁家飘出的樟脑丸味道。沈昭看见对面亭子间亮起灯,穿红背心的青年正往墙上贴玛丽莲·梦露的海报。明星的金发在日光灯下像团燃烧的火焰,映着旁边"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标语。两种截然不同的红色在夜色中交锋,让沈昭想起前世后宫妃嫔们唇上的胭脂。

她轻轻合上铁盒,听见底层传来电视的声音:"新一轮改革开放..."女主播字正腔圆的普通话里,夹杂着邻居哄孩子睡觉的吴侬软语。月光此刻爬上了墙上的月份牌,画中的旗袍美人正被1992年6月的日历渐渐覆盖。沈昭忽然很想知道,当这个月份牌翻到最后一页时,这条弄堂会不会也像前世的朱雀大街那样,消失在推土机的轰鸣里。

4. 文庙论鉴

文庙的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