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考生们都傻了。
御史们却有种“终於轮到你们了”的感觉。
先前他们上书弹劾皇后时,皇帝也是这样对他们的,甚至都不给他们任何改过的机会,那些敢於上书的同僚,就被发配去穷乡僻壤挂职,若是做不出成绩,就永无回京之日。
辛辛苦苦十几年才考上进士入朝为官,一朝被贬离京城,到那些穷乡僻壤任职,轻则三六九年方有升职调任的机会,重则一辈子都丢在那里回不来了。
至於后来那次被下放去各州县巡察农政,不做出成绩不能回来的御史们,已经一年过去,还没一个能回来的……
经历过两三次这样的“毒打”之后,御史们已经汲取教训,深刻了解了皇后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再进谏弹劾之时,都变得小心了许多,轻易不敢再闻风奏事,捕风捉影地挑战皇帝和皇后的忍耐力。
这两位可不是什么为了名声就可以忍气吞声的人,更不在乎会不会被记入史册成为昏君妖后,想干就干,说干就干,完全不顾忌别人(言官)的想法。
所以当他们这次跟着考生们上书了一趟,收到皇后的批覆后,就立马偃旗息鼓,不敢再跟着闹事了。
不管考生们怎么闹,能不能考上还不一定,而他们则是已经走过了寒窗十载苦读,终於攀上了青云梯,若是这样跟着作死自毁前途,那真是哭都来不及。
这世上,可没有后悔药卖的。
沈青叶挑了几个闹得最凶的考生,将他们的试卷翻出来,张榜公示,结果大家一看,就算没有这几个女考生,他们这水平,也绝对没法过县试,想要考闹事来哗众取宠,博得名声,活该落得这般下场。
其他考生则心有馀悸,若是跟着他们继续闹下去,那些人是本来就考不上的人,毫无前程可言,可他们只要熟悉一下考题,再恶补算学和其他学科,下一年仍有希望考中也要跟着变成永不录取,那岂不是要毁了自己的一生?
不管沈青叶这一招到底是不是杀鸡儆猴,反正这些个猴子们是真的吓到了,老老实实不敢再闹,回学堂继续读书,来年再考也不迟。
其实女学的几个学生,去考试时,也根本没想到自己能考中童生。
毕竟她们入学的时间不长,主要还是以背诵为主,写文章还都只是初级水平,就是算学方面因为一直在联系习题,每日速算和农学都在上课,跟着学堂的进度,就已经比那些完全没讲算学和农学放在眼里的考生要强的多。
而县试主要考察的就是考生对经义的理解程度和初级的算学农学知识,其实对策论的要求并不算太高,但是题量大,而且各地的县官主考出题时,往往宁可在这一关出题偏难,也好过从他手中漏出去的童生在府试中丢脸。
故而在大昭一朝的科举考试中,秀才需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三级考试,通过县试和府试的,才是童生,三关都过了的,方为秀才,正式成为朝廷承认的士子,拥有见官不跪和少量田地的免税权。
从上一届的科举开始,慕容枫就开始让殿试中的进士们自己选择,是要继续享受免税的优待呢,还是正式入朝为官。
如今从江南到两湖两广,都开始实行田地清退和清查工作,慕容枫并不打算继续沿用以往的土地政策,而是从其他方面给予官员福利,来取代田税优待,避免随着士绅阶层的扩大,土地兼并日趋严重的后果,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税收收入和百姓的安稳生活。
如今的士子没了那么多的优待和免税政策扶持,但朝廷在办学上的补贴,也给予更多人读书上进的机会,读书人的基数大了,选拔人才的考试也就越发偏难还加大题量了。
女学的中级班和高级班学生,本就有一定基础,尤其是高级班的三个学生,在江南舟看来,直接去考秀才都没什么问题,就是到考举人和进士这两级还需要加大策论时文的练习量。
而中级班的学生,基本上背书方面都是小能手,不说过目不忘吧,这半年下来基本上也能将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理解方面尚有些不足,否则就能直升高级班了。
这大半年来在算学和农学上的强化学习训练,加上原有的基础,应试训练的结果,就是这次在县试中取得的优秀成绩。
可若是再往上考,她们就未必能一口气连过三关,考中秀才。
沈青叶嘉奖了这几名考生,也提醒她们要加强策论和八股文的学习,不能全凭强记忆背诵能力一路通关,毕竟越往上考,除了熟读经义之外,还需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想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