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不止是楚云若被考懵了,还有一些消息不够灵通,没有去县学补课的书生,也都被考懵了。
等他们晕乎乎地从考场出来之后,再去县衙讨说法时,才注意到,在县衙门口的公告栏里,贴着的县试需知里,明明白白地列出了本次县试的考试范围。
其中就包括了九章算术和算经不说,竟然还有建议参考读物《梦溪笔谈》和《农政全书》等等。
这些貌似都是在这两年里,由朝廷统一印制,颁行全国学堂的必修书。
以前这些书都是在秀才考举人的时候,才会有所涉猎,以便提高自己的策论水平,避免时务题一无所知,闹出些低级的笑话来,那无论文章写得如何花团锦簇,都没法中式。
毕竟,朝廷需要的,是能做事能当官的人,而不是只会写得一手好文章的诗人词人。
从唐朝科举时重诗赋文章,到宋代开始偏向策论,科举变得越来越贴近统治阶级的需要,等级分明,务实严谨,最终演变成了八股取士的模板,尽管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但在当时来说,那是最符合当时朝廷需要的模式。
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同的皇帝需要的臣子也各有不同。
喜欢阿谀奉承的皇帝,最爱善写青词的谀臣;贪图享乐的皇帝,最喜巧言令色的弄臣;好大喜功的皇帝,少不了逢迎拍马的佞臣;善於纳谏的皇帝,方能容下直言敢谏的诤臣;勤於政务的皇帝,恨不得满朝都是996的牛马……
而如今的大昭皇帝,是个十分务实的人,从娶沈青叶为大昭皇后,到如今敢将朝政托付给她的勇气,就注定了在他为帝期间,这科举选士的标准,将无限朝着沈青叶的想法靠近。
哪怕儒家名士口口声声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在沈青叶看来,眼下朝廷需要的官员,更多的是需要有处理时务和民生政务的能力,若是五谷不分丶不通经济之道,那去当个县令的话,就算再廉洁如水勤於做事,只怕不光起不到好作用,还会越管越差,越帮越忙。
尤其是她刚刚在全国推广了玉米土豆红薯这抗饥荒三宝的种植,又借助沈氏和其他大商家之力,开始将水泥路修往全国。
各地的大商户和世家地主们在看到沈氏通过修路不断扩张商队,赚取巨额利润后,也都忍不住眼红,更加感觉到威胁,他们若是再不跟进,沈氏四面开花,就要连他们的地盘都给吃下去了。
於是他们再三向朝廷申请,也要加入投资修路之中,话也说得十分漂亮,这修桥铺路的善事,总不能都让沈氏一家做了,他们也愿意出钱出力,为当地百姓做点好事。
当然,在做完好事之后,他们的商队也能通过这条平坦通畅的大道将生意铺开就更好了。
沈青叶也没打算将修路之事做成独门生意,经历过后世各种经济灾难的人都知道,资本垄断是万恶之源,任何一个行业一旦出现寡头垄断,就会各种巧立名目地提高利润,将他们前期为了争夺垄断地位而烧掉的投资赚回去。
她无法保证自己能够完全掌控每一个细节,就不敢保证自己的政策在推行过程中不会走偏走歪,不会被人利用来牟取暴利。
就连现在的沈氏商行每年年审的时候都能揪出几个贪污或挪用资金的账房和管事,人们总是会抱有侥幸心理,觉得沈氏家大业大,他们贪一点点,临时挪用一点点,并不会被人发现。
沈氏作为一个大商行都难以避免滋生蛀虫,更何况偌大的大昭王朝,上上下下数万官吏,想要完全彻底避免几乎不可能,只能是加强审差,严格制定制度,层层监督,尽可能的减少贪腐的机会,同时也加大惩罚的力度,方能够保持朝廷政策的确实推行。
所以现在修路权已经下放到各州府,只要上报的官道商道属实,有地方商户和世家地主们慷慨解囊丶积极捐款捐物,朝廷也乐得向他们开放通商权,顺便再收一把商税来增加本地的税收收入。
这些商税,可比从那些农户身上榨取田税要来得简单方便得多。
只是光这一点,就需要懂得经济的官吏,方才能明白朝廷的良苦用心,不至於被那些商户利诱,而放弃了属於朝廷的利益,懂得平衡农商之间的税收,而不是一味的固守“重农轻商”的陈旧观念,反而做出伤农又堵塞经济的蠢事。
所以从最基础的社学开始,沈青叶就开始由翰林院负责统一印制教材,教导学生们不仅仅要学习四书五经,《算经》丶《九章算术》和《农政全书》等,也都在必修课的范围之内,从县试开始,这些内容就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