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举第一关的考试选题范围,让所有的考生们必须重视全面发展,才能培养符合朝廷要求的人才。
更何况,县试中的考题,难度并不算大,只要接受过初级算学教育的,基本上都没什么问题。
哪怕这次通不过,再回去学习一年,来年再考,也不是没有希望。
毕竟县试不同乡试会试那样三年一次,而是由本地县令主考,每年都考,只是选取的名额并非固定,而是根据考试的情况最终确定。
就像这次的县试,全国一千一百多个县中,最多的取了三十七个,最少的才取了一个童生,就是因为这次县试的新考试范围导致大家出错太多,有的县里着实挑不出几份合格的答卷,若是像往年那样选几十个出来,往后再到府试时被刷下来,那连县令都会被上司责备。
这科举考试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县令和知府的文教考核和评级,他们自然不敢掉以轻心,本着宁缺毋滥的心思,自然录取名额就大幅度减少了。
结果,原本以为自己答得一塌糊涂毫无希望的楚云若,竟然恍恍惚惚地在县衙外的榜单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虽然与她并列的只有稀稀拉拉的三个名字,可见这次县试大家的成绩都如何惨烈,但她好歹是过了……没中案首,也没落到最后,险险的以第三名的成绩,可以进入下一轮考试。
楚云若都不知道自己是该庆幸呢,还是该骂皇后不做人呢?
恐怕骂皇后的书生多了去,可别人骂得,身为受益者的女子考生们,还真是骂不出来。
毕竟,无论多难的题,她们终究是获得了与那些男子一同考试的机会。
京都的女学中,这次参加县试的学生只有九个,其中六人通过的县试,若是按照录取率来说,不论是在京都还是在全国的书院中,都是数一数二的,可惜就是人数太少。
就这样,也有些国子监的学生怀疑女学的学生是否提前知道考题,否则就以这些女学的学生们才上了不到一年的学,怎么可能这么容易就考取童生?这将他们这些读了几年甚至十多年书的学生置於何地?
他们的怀疑,在其他学生看来也是正常,故而沈青叶在县试第二日,就收到了不少御史提交的奏折,要求符合女学考生的试卷和成绩,甚至要检查她们是否有作弊的嫌疑,甚至还有更为激进的,要求取消她们的考试成绩,以平息其他考生们的愤怒。
沈青叶就不禁想起先帝最初举行科举选士时,第一届会试之时,因为当时的南北教育资源十分悬殊,北地已有近百年处於北方蛮族的统治之下,文化雕零,学子们求学不易,结果就导致最终上榜的考生中,全部是南方士子,而无一个北方士子。
於是北方士子就在张榜后大闹一场,联名上书,告主考官偏私南方人,先帝震怒不已,当即就斩了主考官,将原本的考试成绩全部作废,重新考试不说,还亲自阅卷,最终选取的状元和进士都成了北方人。
虽说先帝在取仕时有笼络人心,安稳北地的缘故,但这种结果也助长了一部分人的野心,就成了“我闹我有理”丶“闻风奏事”,不管有没有证据,先闹先弹劾先检举,闹大了之后,再从火中取栗,谋夺自己的利益。
沈青叶才不愿如了这些人的心,县试是科举最初级的考试,全国一千多个县,每个县都是由县官自己出题,她只是让翰林院出统一的教材划定考试范围,这样还要喊叫什么泄题不公的话,若是重考,得浪费多少人力物力?
“若有证据,可以去府衙告所属地县令,可若是无凭无据,造谣生事,诬告考生和县令的,则视同诽谤丶妨碍科举,杖责三十,入狱三月。”
“另,告诉那些考生,自己不看清楚考试范围,不好生读书,就想着把别人拉下来踩着上位的,别说他这次没考上,就算以后能考上,朝廷也要考虑是否录用这样的人。”
“若是不服县试成绩的,可以等着府试,女学的学生们,还会继续考下去。”
“不服的,要么憋着,要么就自己努力,考不过就泼脏水抹黑别人的,但凡在官府留下记录,以后科举考试之中,概不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