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水,抱着本子坐在沙发上看起来。
罗士寒的日志从1937年的12月写起,他参与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带领的探矿队来到月氏市,他们带着蒙古包、测量仪器和干粮、水等,骑着骆驼,在风雪中艰难地前进,经过4天的跋涉,终于来到万山镇。
当时时值冬季,天寒地冻,条件非常艰苦,他们起早贪黑,不辞辛劳,仅用半年的时间完成野外勘探工作,查明该地区的生油层、储油层及地质构造。
1939年3月,共产党从从延安调来第一部钻机送到万山镇,当时没有水泥,底座用石头砌筑,井架用木头钉成,高6米,所有的运输、安装全靠人力。由于没有经验,防止顿钻钻不动,又怕钻头损坏,还怕把井钻斜,他们在钻井前会先挖出两米宽的方形竖井。
他们一点一点地加深方井的深度,在3月27日的这一天,被命名1号井的方井挖到23米深处时,漆黑的石油从沙砾中汨汨涌出。
5月6日,他们使用钻机挖井,到8月11日时,钻到115米的深度,产油量达到日产10吨左右。
从此,万山镇油田的开采拉开了序幕,这个1号井也被命名为白君油井。紧接着,2号井、3号井,等等,从1939年到1949年前共有钻井48口,年产原油8万吨。在抗日战争期间,万山镇油田生产的石油不仅既保证军事的需要,又基本满足后方交通运输及其他方面的需求,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的贡献。
李须弥合上日记本,罗士寒确实并没有留下黄金,他只是留下石油人艰苦奋斗永不放弃的铁人精神。只要他的子孙能拥有这种铁人精神,罗家就会再次兴旺,成为富裕之家。
而罗预是明白这个道理,明白他爷爷的良苦用心,才会把将信和日记本留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