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有可能在烧制过程中,因为热胀冷缩而导致整块泥板开裂,前功尽弃。”
林天鱼看着视频里那枯燥而又重复的动作,眉头微微皱起。这些物理层面的准备工作,对他来说,实在太过繁琐。
“然后,是塑形。苏美尔的泥板,并非都是规整的长方形。根据用途的不同,有圆形的、方形的,甚至还有圆锥形的。我们要根据‘内容’,来决定它的‘形式’。”
手工艺人将揉好的泥料,塑造成一块厚度均匀、边角圆润的长方形泥板,大小约莫和一部智能手机相仿。他特意强调,边缘不能太过规整,要保留一丝手工制作的“拙”感,这样才显得真实。
“最重要的,是刻字。”
手工艺人拿起一截被削尖的芦苇杆,这便是古代苏美尔书吏们的“笔”。“刻字的时机非常关键。必须在泥板半干不湿,即所谓的‘皮革硬度’时进行。太湿,字迹会模糊不清;太干,则会刻不动,甚至导致泥板碎裂。”
他演示了如何用芦苇笔的尖端,在泥板上压印出楔形文字那独特的“钉头”和“楔尾”。他的动作精准而有力,每一个符号都清晰深刻,充满了力量感。
“最后,是烧制。大部分的苏美尔泥板,都只是自然风干。但那些重要的、需要长期保存的文献,比如法典、史诗、王室信函,则会经过窑烧。”手工艺人将刻好字的泥板,小心翼翼地放入一个简易的土窑中,“烧制的温度和时间,首接决定了泥板最终的颜色和硬度。温度过低,则不够坚固;温度过高,又容易变形或烧裂。这是一门需要经验和耐心的艺术。”
看完整个视频,林天鱼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果然,专业的事情,还是需要专业的知识。”他感慨道。
虽然这些繁琐的物理步骤,他大多可以用【材质替换】这个技能来“跳过”,但他很清楚,技能不是万能的。他可以把一块普通的石头,在“感官层面”伪装成烧制好的泥板,但如果他对泥板的“本质”一无所知,那伪装出来的效果,也注定是空有其表,缺乏灵魂。
就好像一个从未见过雪的人,你让他画雪,他或许能画出白色的东西,却永远画不出雪的晶莹、寒冷与飘逸。
“我需要一个模板,一个足够真实的、物理层面的模板。”林天鱼心中有了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