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是用她的鎏金步摇残片临时拼凑而成。
"有人来过。"女帝蹲下身,从晷针底部抽出一根几乎透明的钨丝。丝线末端系着微小的水晶薄片,在火光中折射出七彩光斑——与国师机械手指内的晶体完全一致。
陆九皋突然剑指西南角:"有动静!"
阴影中传来书本翻页的沙沙声。女帝抬手制止了侍卫的动作,缓步走向声源。在堆满《石氏星经》竹简的案几后,她发现了一个正在自动翻动的青铜卷轴。卷轴表面刻满楔形文字,而驱动它的竟是几只沾着钨粉的机械蚂蚁。
"巴比伦的《吉加美斯史诗》......"女帝瞳孔微缩。卷轴展开到第七块泥板的位置时,机械蚂蚁突然同时爆裂,喷出的钨粉在空中组成苏美尔人描绘的"天命星图"。图中"恩利尔"神手指的方向,恰好对应灵台地下密室的入口。
一阵刺耳的齿轮咬合声从脚下传来。女帝猛然回头,浑天仪模型正在解体,露出底部暗藏的青铜管道。管道内壁布满细密的螺纹,像是某种巨型发条的组成部分。
"九皋,守住门口。"女帝扯下腰间玉带,将钨金圆盘嵌进管道口的凹槽。随着一声机关响动,地面突然下陷,露出一段螺旋阶梯。阶梯扶手上刻着的不是常见的云纹,而是精确到分度的赤道坐标。
地下的寒气裹挟着金属腥味涌上来。女帝踏下第一步时,靴底传来诡异的黏滞感——台阶表面涂满了掺钨粉的鲸油,这是古代保存精密仪器常用的防腐措施。随着她逐渐深入,墙壁上开始浮现出荧光星图,所用颜料竟是研磨成粉的夜明珠。
阶梯尽头是一间圆形石室。正中央矗立着女帝从未见过的仪器:九层青铜圆环嵌套组成的天球模型,每层环上都刻着不同文明的星象符号。最外层是中国的二十八宿,往里依次是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印度的纳akshatra、埃及的旬星......而在最内层,悬浮着一颗用钨金与磁石制成的微型地球,此刻正在疯狂自转。
"《周髀算经》记载的'七衡六间图'......"女帝的声音在石室中回荡,"但师兄改造过。"
她注意到仪器基座上刻着一行小字:"太初历误差=磁偏角×岁差/章动"。公式下方是用朱砂画的箭头,指向天球模型某处。女帝顺着方向看去,在印度星象层与埃及星象层的夹缝中,发现了一片薄如蝉翼的水晶片。
水晶片在触碰的瞬间激活了全息影像。国师的虚影出现在天球中央,机械化的半边脸映着星芒:"师妹,当你看到这段记录时,磁极倒转应该己经开始。"他的影像随着地球模型的旋转时隐时现,"历代帝王都害怕天象异常,却不知这正是大地自我调节的机制。"
女帝伸手触碰影像,手指却穿过了虚影。国师继续道:"我在敦煌藏经洞发现了张衡《灵宪》的残卷,里面记载地磁每六百六十六年会有一次......"
话音戛然而止。地球模型突然加速旋转,甩出数十颗钨金小球。这些小球在石室墙壁上撞出火花,每一颗都精准命中特定的星象符号。当最后一颗击中埃及天狼星标记时,整面墙突然变得透明,露出后面庞大的水力机械装置——那是用《尚书·禹贡》记载的"水运浑象"原理建造的,但齿轮材质却是西域陨铁。
"陛下!"陆九皋的声音从阶梯上方传来,"长安急报!大明宫日晷的投影正在逆时针移动!"
女帝没有回应。她的全部注意力都被墙上新浮现的图案吸引——那是用钨粉自动组成的《周易》六十西卦方圆图,但在"乾""坤"二卦位置嵌着两片机械蚂蚁残骸。当她的影子落在图上时,残骸突然投射出第二段全息影像:
少年国师正在调试一架古怪的仪器。少女武明空捧着《尧典》在一旁记录:"师兄,用《周髀》测得的回归年长度与《太初历》相差......"
"不是历法不准。"影像中的国师抬头,目光穿透时光凝视现在的女帝,"是地球自转在变慢。磁极倒转不是灾难,而是大地在调整呼吸节奏。"
全息影像突然扭曲。成年国师的机械手臂插入画面:"师妹,还记得我们发现的商朝甲骨文吗?'乙卯夕,有食日'后面其实还有半句——'大星西行,天道乃正'。"
石室剧烈震动起来。女帝扶住天球模型才没有跌倒,却无意中触发了最后一道机关。九层圆环开始逆向旋转,刻在上面的不同文明星象符号在高速运动中融合成全新的图案——那是由磁力线构成的螺旋,与女帝臂上星图中的钨金细针轨迹完全一致。
"时间不是首线......"女帝突然顿悟,"是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