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传军令》
含凉殿内,水晶帘随风轻动,发出细碎的声响,宛如珠玉相击。*萝′拉%t小§(e说?±@ \已§发:ˉ布?`/最|$+新÷¨°章!?节_殿中四角置有青铜冰鉴,袅袅寒气自鉴中升腾,将盛夏的暑意隔绝在外。女帝沈知白斜倚在青玉簟上,一袭素纱单衣逶迤垂落,衣袂间暗绣的银线凤纹在光影中若隐若现。
\"陛下,陇西道八百里加急。\"兵部尚书崔衍手持象牙笏板,额头沁出细密汗珠,\"突厥骑兵连破三州,河西军饷在玉门关外遭劫。\"
女帝漫不经心地搅动着琉璃盏中的\"冰雪冷元子\",梅浆微漾,泛起丝丝凉意。她眸光微转,落在盏底那片碧绿的薄荷叶上——叶脉被人以特殊手法掐出奇怪的纹路,在冰晶映照下显得格外清晰。
\"啪!\"
琉璃盏在金砖地上碎裂的脆响惊得满殿寂静。那片薄荷叶飘飘荡荡,最终落至殿中央的沙盘上方。奇妙的是,叶脉投下的阴影竟与沙盘上的陇西地形完美重合。
\"阴平古道?\"崔衍失声惊呼。
女帝执起案上银簪,轻轻挑起叶片:\"传旨。河西军饷改走阴平道。\"她指尖在叶脉几处暗红标记上轻点,\"三日后子时,在这里给突厥人备好棺材。\"
殿角传来一声几不可闻的轻笑。裴砚之垂首而立,三日前他递上的密折里,用朱砂绘制的正是这条掩藏在崇山峻岭间的古道。当时女帝批阅后只道了句\"知道了\",却原来早已将地图纹路刻入薄荷叶中。
\"陛下圣明!\"工部尚书苏晏拱手道,\"只是阴平道年久失修,恐难负重载。\"
女帝抬眸,眼中似有寒星闪烁:\"苏卿可知《水经注》有载,阴平暗河每值朔月寅时水涨三丈?\"
裴砚之适时递上泛黄的典籍抄本,银粉勾画的段落熠熠生辉。女帝指尖划过书页:\"传令河西节度使,开放朔方军仓,把陈年黍米全倒进暗河。\"
\"这...\"崔衍面露困惑。
\"黍米遇水膨胀,可堵塞河道使洪水改道。\"裴砚之解释道,声音如清泉击石,\"突厥人所据峡谷,正是暗河故道。\"
女帝颔首,突然转向殿外:\"宣太史令。\"
须发皆白的太史令捧着浑天仪匆匆入殿。女帝问道:\"今夜星象如何?\"
\"回陛下,奎宿犯月,主大水。\"太史令颤抖着指向浑天仪上某处,\"且荧惑守心,恐有兵戈之灾。\"
女帝轻笑:\"好一个兵戈之灾。\"她突然拍案,\"传膳!今日朕要与诸位爱卿共商国事。\"
尚食局的女官们鱼贯而入,鎏金托盘上珍馐美馔琳琅满目。女帝特意命人将冰雕昆仑山移至殿中央,蓝火裹着冰峰燃烧,映得众人面容忽明忽暗。
\"裴卿。\"女帝夹起一片薄荷叶放入裴砚之碗中,\"尝尝这用铁屑水浇灌的薄荷,可还爽口?\"
裴砚之会意,细细咀嚼后道:\"回陛下,叶脉中铁质沉淀,恰可补血益气。\"
女帝满意地点头,转向众臣:\"陇西旱情如何?\"
户部尚书刘昉急忙出列:\"回陛下,三百里赤地,流民已过十万。\"
\"哦?\"女帝凤目微眯,\"朕记得上月刚拨付三十万石赈灾粮。\"
刘昉额头见汗:\"这个...路途遥远...\"
\"啪!\"女帝将银箸掷于案上,\"是路途遥远,还是有人中饱私囊?\"她突然掀开面前鎏金食盒,露出底层账册,\"裴卿,念。\"
裴砚之展开账册,清朗声音回荡殿中:\"五月十八,陇西道购粮记录:陈米掺沙三十石,价银二百两;五月二十...\"
刘昉面如土色,扑通跪地:\"陛下明鉴!这必是下面人...\"
\"刘卿。\"女帝慢条斯理地舀起一勺冰雪冷元子,\"知道这元子为何要用绿豆粉吗?\"不等回答,她已继续道:\"《东京梦华录》有云,绿豆性凉,可解热毒。\"她突然将冰盏砸在刘昉面前,\"就像朕现在,要解陇西之毒!\"
满殿肃然。女帝起身,素纱单衣在冰火交织中翻飞如鹤:\"传旨。第一,开仓平仓赈济灾民;第二,以工代赈,征调流民修缮阴平古道;第三...\"她目光如电扫过刘昉,\"着御史台彻查户部账目。\"
\"陛下仁德!\"众臣齐声高呼。
女帝走至沙盘前,突然问道:\"诸位爱卿可知,为何朕要在殿中置冰雕昆仑?\"
见众人迟疑,裴砚之轻声道:\"《山海经》有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