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没有全部告知的,真闹到了官府,直接就是被处罚,然后才会调解矛盾。
这也是在大汉,哪怕不识字,签署这些合同也不会有太大影响的原因。因为大汉因此特意设立了调解局,在各地都有。这是大汉推行出来既是保障使用人,也是保障小工权益的保证。而且大汉雇佣的小工,工钱比起大明,都要高一些,尤其是一些店铺,小工的工钱,姚广孝都无法想象,因为都快要赶上大明一些最底层官员的俸禄了。这种工钱比较高的,基本都是大汉朝廷直营的企业,尤其是大汉王后韦婉芸的工厂与店铺,待遇是大汉最好的。了解到这些,姚广孝很是不可思议,他算是知道,为什么在这里看见的人都是有点钱的人了,为什么每个人似乎都能买买买了。再对比一下大明,姚广孝满心的复杂,他都不知道该怎么比,如今所了解到的一切,其实在他看来,都是关乎民生民本的,大汉全部都做到了。如今的大汉,不就是大明一直渴望想要达到的盛世吗?其实不仅是大明,以往任何一朝,恐怕都想要达到这样的盛世吧,只是都没有做到。姚广孝心头满是苦涩,只有来到这里,了解这些后,他才明白,原来大汉与大明的差距,已经这么大了啊。以往他们的认知里,大明与大汉的差距是火器,是战船,是其他一些直接可以看得见的,但最为重要的,所有人都将目光放在了火器上。姚广孝很清楚,他目前所看到的差距,是比以往他们所看见火器之间的差距还要巨大,还要更加可怕。是的,比火器差距都还要可怕。姚广孝实在无法想象,这些,朱高煦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尤其是那些他见都没有见过的机械,比起人力生产,快了那么多的机器,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大汉都是怎么研究出来的。姚广孝所在意的,是大汉实行的这些政策,是怎么解决百姓吃饭的问题,是怎么将经济拉上来,是怎么让官民相处这么融洽,是怎么让百姓对官府如此信服,并且会全力支持官府的。他更加看重这些基础,在他看来,这些,才是让大汉真正变得强大的原因,也是变得无比繁华,甚至繁华程度已经超过了大明京城的原因。如今他在负责大明新政的推行,但这番了解下来,他发现大明仅仅只是推行那些新政,似乎不行。尤其大明的新政还是在大汉那个政策上打折推行的。是的,这个政策是大汉最初实行的,朱棣拿过来后,并没有全部实行,而是取消了一部分,调整了一部分,并不是完全实行。可以说大明的新政,就像是大汉残缺版的政策。但现在不仅是那个政策了,大汉还推行了许许多多的政策,出台了许多大明都没有的法律,用更多的部门构建出来了不一样的体系。也是这个时候,姚广孝赫然发现,大明想要复制大汉的这些政策,似乎都不可能。不仅是实行新政遭遇的阻碍,就是构建这么多部门,财政的支出,对大明而言就是一个极大的限制。大明没有那么多的钱财来做这些事情。如今让姚广孝一时无法回过神来的,就是明明他来的是大汉,明明大汉也才不过十多年的时间,但为什么会给他一种他好像来到了一个不同时代世界的感觉?姚广孝也看见了许多在大明没有,却是在大汉看见的新奇玩物,各种让他眼前一亮的小机器。尤其是这里的许多商品的价格,价格都要比大明的低很多,像布匹、粮食、盐以及众多手工品,凡是涉及到基础民生的商品,在大汉的价格都很低。姚广孝还特意去问了问,这才知道,原来只要是生活之中必须要用的那些商品,如粮食、油、盐、衣服等等,大汉都有律法规定,价格必须控制在多少以内,以让绝大部分普通百姓都能够买得起。而对于一些精品,比如精品盐、精品油,以及好的布料衣服这些,价格则会不同。但基础能够保障百姓吃得起,有衣穿的,从原材料提供到成品销售,官府都会强制控价,会由朝廷特定部门,每一段时间进行价格调控,既要保证百姓买得起,又要让卖的人能够有一定的利润。尽管这部分商品的利润低,但胜在每日出量极大。了解到这些,姚广孝一脸的震撼,大汉,已经做到了这个程度吗?在大明,这些可都是没有能够做到的啊,朝廷想要调控什么价格,可并不容易。尤其是那些日常必需的生活品,这个价格在大明就从来没有出现过,他敢保证从来没有过。关键是大汉实行的这些政策,没有任何人反对,每个人都在遵守着,这点让姚广孝无比的震惊。在大明,上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