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着的千斤巨石才算落了地!
传我命令:各系统保持最高战备状态,按一级流程推进,现在开始三轮地面静态检测,必须用万分的努力达到百分的成功。
目标发射窗口——1989年11月11日零时!华夏‘天宫’空间站工程,正式启动!”
“是,总指挥!”众人站起来铿锵有力的回答道
接下来近9个月时间就是各个舱段和模块组做着调整、检测的数月。
肖镇又和同事们像以前放大烟花、放卫星、搞地月项目的时候一样把钢丝床搬到了静态检测车间旁边临时生活区开始了枯燥的检测生活。+w,e′i`q,u?x,s¨._n¢e?t+
九月的刻度
“天宫”组合体在轨运行的头九个月,航天城静态检测车间旁的临时生活区成了肖镇和核心团队的第二个家。
浓重的机油味、电路板松香和方便面调料包的气息混杂在一起,构成了这段特殊岁月的背景音。
几十几张行军床紧挨着巨大的透明隔离墙,墙那边,是灯火通明、昼夜不休的1:1核心舱及各实验舱段静态模拟平台。
肖镇把最后一口冷掉的包子塞进嘴里,眼睛没离开面前三块并排的屏幕:左边是空间站实时遥测数据流。,中间是静态平台传感器反馈,右边是弟弟肖曙刚发来的陀螺仪组在轨微振动频谱分析图。
他灌了一大口浓得发黑的茶水,喉结滚动了一下,声音带着熬夜的沙哑:“葛喻,生活舱b区3号温控阀的模拟曲线,跟昨天比对有0.15摄氏度的稳态漂移。
查一下地面备份件的热循环老化数据。”
“得令!”葛喻的声音从一堆打开的精密仪器柜后面传来,他正戴着放大镜,小心翼翼地用镊子调整一个微型压力传感器的位置,“这帮小子昨天模拟太空冷热交变,参数调猛了半档,我怀疑是热应力让阀体衬垫发生了微观形变……数据马上调出来!”
他的手指在旁边的键盘上飞快敲击,调出海量的材料疲劳数据库。
旁边的行军床上,郭林猛地坐起身,抓了抓乱糟糟的头发,眼睛还带着惺忪睡意,人已经扑到了能源系统监控台前:“肖老师!核心舱光伏阵列c区7号子阵,早上第37次晨昏线切换时,瞬时电流波动比理论值高了0.8%,虽然还在绿区,但趋势有点怪。”
他飞快地调出历史记录和空间环境监测数据,“我怀疑是外层某片抗辐照涂层的微剥落,影响了局部光吸收效率。
申请启动自走机械臂的末端高清摄像头,对那片区域做一次详细目视检查!”
肖镇头也没抬,指尖在通话器上一点:“飞控中心,我是肖镇。申请调动天宫舱外机械臂,对核心舱太阳翼c区7号子阵进行高清成像扫描,分辨率优先,重点检查涂层完整性。动作指令序列我随后发过去。”
他顿了顿,补充道,“动作尽量缓,别惊扰了舱里做实验的宝贝菌落。” 他指的是李敏团队在生物舱里培育的、能绽放出奇异蔚蓝色的太空链霉菌。
“明白,肖主任!”飞控中心的回应干脆利落。
这时,肖曙顶着两个浓重的黑眼圈,拿着厚厚一叠刚打印出来、还带着打印机热度的图表挤了过来。“哥,你看这个,”
他把图表摊在肖镇面前的台子上,手指点着几处用红笔圈出的细微波动,“陀螺仪组在轨数据整体稳如磐石,但敏感器光路基准在舱段大功率设备(比如材料舱那个熔炼炉)启动瞬间,捕捉到极其微弱、持续时间仅几毫秒的耦合干扰。虽然没影响精度,但理论上不该有。”
肖镇拿起图表,凑近灯光,锐利的目光扫过那些细微的波动线。
他拿起铅笔,在旁边的空白处迅速勾勒出一个简易的阻尼器结构草图:“物理层面加一道‘蜂巢’非线性隔振垫片,算法层面嵌入自适应陷波滤波。
双管齐下,把这‘幽灵信号’摁死在摇篮里。
方案细化后,下次货运飞船‘天舟’送上去。” 他把草图递给肖曙。
“妙!”肖曙眼睛一亮,接过草图如获至宝,“我这就建模仿真!”转身又扎进了他的工作站。
“肖主任!”生活区兼厨房的小隔间门帘被掀开,刘铮端着一个热气腾腾的大搪瓷缸子走了进来,无视了满屋的仪器和散落的图纸,径直走到肖镇身边,“熬了一宿,喝点热的。新下来的枸杞炖的鸡汤,承功托人从口外捎来的,说是湖盆边上野沙枣树下长的,滋味足。”
他把缸子放在肖镇手边,浓郁的、带着药材清香的鸡汤味瞬间盖过了机油和松香。
肖镇紧绷的肩线几不可察地松了一下,端起缸子深深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