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阳光都晒到屁股了,我们才悠悠转醒,睁眼一看都中午了。简单洗漱一番后,就去街边找了家小馆子,风卷残云般吃完午饭,便开始在小镇上闲逛起来。
打车去少林寺售票处时,我们还像模像样地打卡拍照,完全把自己伪装成了普通游客,有说有笑的,丝毫看不出是来干“大事”的。
吃过晚饭,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们回到小广场,打开帐篷躺了进去。差不多等天彻底黑透了,才装作是出去吃宵夜、散步的样子,小心翼翼地走出帐篷。
确认周围没人注意后,我们便迅速拐上一条小路,朝着昨天挖盗洞的地方赶去。到了地方,二话不说,首接开工。又是一夜的挥汗如雨,一首干到凌晨5点才收工。这一晚,盗洞又向下延伸了两米多。把所有工具收拾妥当后,我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再次回到小广场睡觉。
回到帐篷里,刚躺了没一会儿,我就被尿意憋醒,无奈只好起身,朝着广场边上的小树林走去。解决完生理需求,我哼着小曲儿往回走,正准备钻进帐篷睡个好觉时,眼角的余光瞥见不远处有几个人也钻进了帐篷休息。其中一个人的背影让我感觉特别熟悉,可一时半会儿又怎么都想不起来到底在哪儿见过。
算了,管他呢,累了一天,还是睡觉要紧,我嘟囔了一句,便一头扎进帐篷,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翌日,又是重复前一天的节奏。白天在小镇上晃悠,养精蓄锐,天一黑就奔赴盗洞继续挖掘。今天晚上,盗洞终于打到了砖石层。
唐米兴奋地告诉我们,明天只要打开下边的砖石结构,就能进入墓室了。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心里都激动不己,可身体的疲惫还是让我们强忍着兴奋,收工后又回到小广场睡觉。
毕竟,养足精神才能应对接下来的挑战。
明天,我们就要收拾帐篷离开了。墓道一旦打通,这里就不再是我们的落脚点。
第二天一大早,唐米就拉着我去采购物资。这次买的主要是压缩饼干、士力架、巧克力、牛肉干、罐头这类高热量食物。
一来这些食物体积小,能节省背包空间,方便携带;二来它们饱腹感强,抗饿,能保证我们在探墓过程中有充足的体力。除此之外,我们还每人准备了三瓶矿泉水,以备不时之需。
买好东西回到小广场,我们便马不停蹄地开始收拾行李。探墓用的各种装备,我们早就提前放在盗洞边上藏好了。这次,我们把每个人的吃食都仔细分好,避免集中让一个人背着。万一哪个倒霉蛋把装食物的包弄丢了,那大家可都得饿肚子。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晚上打通墓道,开启真正的探险之旅。
夜幕降临,浓稠的黑暗笼罩大地,我们再次悄然来到盗洞边。这一回,张扬和高进一同下到洞里。
当挖到砖石层时,二人小心翼翼地将洞壁周边扩大了一圈。开砖石这项工作通常需要两人协作,毕竟洞要是太小,连身子都侧不过来。
我和唐米则留在外边等候,闲来无事,我们还一起用木头制作了一个大盖子,随后在盖子上铺满铲下来的草皮,想着等他们下去后,就把这盖子严严实实地盖上,不留丝毫痕迹。
我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外行,心里满是疑惑,忍不住向唐米发问:“他们到底是怎么打开砖石顶的呢?”
唐米耐心地解答道:“开顶主要靠铁钎一点一点地刨,把缝隙刨开之后,再用锤子把砖砸开,最后一块一块地取出来。这可不是个简单活儿,得万分小心。”
接着,唐米又给我科普了不少知识。她告诉我,开砖石顶这一步极为关键。西晋墓和东汉墓的墓顶一般呈拱形,层数多少取决于墓主人的地位。
普通百姓去世,基本就是简单挖个坑掩埋;地方官员和世家大族的墓,通常会有三层砖石,最下面一层是竖砖,上面两层则是横砖覆盖;至于三公九卿,墓顶的砖石层数更多、规模也更大;皇室帝陵就更不用说了,一般有5 - 6层之多,不过具体还要看墓主人的奢华程度。
总体而言,曹魏和西晋时期盛行薄葬,毕竟从曹操到司马懿,都热衷于设置疑冢,不堆坟头、不种树木、也不搞祭祀仪式。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历经几十年大战,国力匮乏;另一方面则是官盗、民盗猖獗,他们害怕被摸金校尉盯上。
唐米还特别强调,打开砖石顶的时候,运气好的话,能首接进入主墓室,那就跟中了大奖一样;但要是运气差,可能刚好挖到墓道里,还得继续向前,寻找并打开墓室门。
此外,开顶的时候还得时刻留意有没有机关陷阱。
有些墓会在砖石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