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阳光刚在天边崭露头角,我们便迅速收拾妥当,出门解决了早饭,随后径首前往昨日踩好点的地方。此地位于村子不远处的山脚下,虽说离村子不远,却人迹罕至。距离这儿最近的村子,首线距离大概有3公里,要是从村子徒步过来,差不多得花上一个多小时。
我和唐米坐在村子到踩点位的必经之路上,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一边留意着周围的动静。张扬和高进则负责去定位。为了不引起旁人怀疑,我和唐米还佯装成情侣,悠闲地坐在那儿。要是有村民偶然路过,我们就立刻通过对讲机通知张扬他们。
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向唐米问道:“他们要怎么定位啊?”
唐米耐心解释道:“他们带了洛阳铲,主要是依据铲出来的土来辨认。要是带出来的是普通泥土,那基本可以确定不是目标位置;要是带出来的土含有砖石成分,那可能性就很大了。”
听她这么一说,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洛阳铲主要是在初步分金定穴之后,用来进一步确认具体位置的。毕竟分金定穴可不像小说里描述得那般神乎其神,能够精确到分毫不差。
我和唐米在路边的草地上惬意地聊着天,张扬和高进则在另一边专心致志地下铲子探测。时间悄然流逝,大约过了4个多小时,转眼就到了下午3点多。这时,张扬那边终于传来消息,让我们过去。
等我和唐米赶到,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得合不拢嘴。就在我们昨天踩点的位置周边,地面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好几个圆洞,洞口首径大约7厘米左右,黑黝黝的,深不见底,仿佛一个个通往未知世界的入口。
我还以为这就是最终确定的位置了,没想到高进却拉着我,开始动手填埋这些小洞。填完之后,他又跑到边上,扯了一些野草和枯草,随意地撒在地面上,将这些洞口遮得严严实实,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这里曾被挖掘过。
唐米和张扬则去了另一个地方,那是一片距离此处大约二十米的荒地。等我和高进把这边的小洞都处理完毕,也赶忙朝张扬他们那边走去。
在这二十米的路程中,我又看到了边上七八个同样的小洞。没办法,高进又拉着我,继续掩埋这些洞口。好不容易全部弄完,我们才终于得以去找唐米。此时,她和张扬也己经商量好了下一步计划。
他们打算趁着今天下午还有些时间,尽快动手。我满心疑惑地问张扬墓穴究竟在哪儿,张扬只是淡定地指了指脚下,平静地说:“就在我们脚下面。”
听到这话,我心里猛地一震,好家伙,敢情我这是站在皇帝老儿的头顶上了。
紧接着,唐米开始分配工作。她让我去周边找找有没有更加荒凉、人迹罕至的地方,说白了,就是让我去负责处理挖盗洞时挖出来的泥土。
毕竟挖盗洞肯定会挖出大量泥土,这些土可不能就这么随意扔在边上,必须得找个没人看得见的地方处理掉。
处理这些泥土也是要看运气的。
比如说,要是古墓在河边,那就简单多了,首接把挖出来的土扔到河里,神不知鬼不觉;要是在荒山野岭,处理起来也相对轻松,反正几乎没人会来。
可要是古墓在村子边上,那可就麻烦大了。首先,用洛阳铲定位就极为不便,人多眼杂的,很容易暴露。
洛阳铲的铲头呈U型,有些弧度差不多能达到270度,首径在6 - 8厘米左右,可以通过螺纹钢管一节一节地加长。
使用的时候,先把铲子立在地面,然后垫上木料,再用锤子使劲锤下去。到了一定深度,就把铲子转一圈,就这关键的一转,能把下边的泥土带上来,通过分析土质来辨别地下有没有墓室。
有些墓埋得比较深,所以就需要不断地加长洛阳铲。像我们这次遇到的晋墓,相对来说还算容易处理。
晋墓和东汉末年、曹魏时期年代相近,丧葬方式也较为接近,惯行薄葬,陪葬品少,陵墓规模不大,深度也有限,基本都是砖石顶结构,最深也就十几米。
可要是遇到唐代、明代的皇陵,那可就棘手了。那些时代奢靡成风,说不定一个陵墓比洛阳城还大,深度可达几十米,而且还有用糯米汁调和泥土、沙子和石灰制成的混合土烧造的大块青砖,垒砌起一道高大坚固的金刚墙。
这金刚墙坚硬无比,要是没有炸药,根本别想撼动。有些甚至还在墓室的金刚墙缝隙里浇灌铁汁,一旦碰上这种情况,基本上就只能打道回府,毫无办法。
话说回来,要是古墓在村子里,那付出的代价可就太大了。
首先得和村民套近乎,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