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唐米把大家召集起来开了个小会。所需物资都己备齐,商议妥当后,我们便将各类物品打包。每个人都背上一个登山包,里面装着我们此次行动的全部家当。
我们先是乘车抵达登封市,在酒店安置好行李,便朝着嵩山进发。我满心疑惑,不明白为啥不带装备。
我们先乘车来到嵩山太室山,接着乘坐观光车,像普通游客那般,一路上走走停停,拍照打卡。
游玩了大半天,来到了嵩山岭景点。这儿算得上是嵩山的最高处之一,周围群山连绵、悬崖峭壁林立,我们便在此处停下休息。
休息时,我忍不住向同行的三人吐槽:“金庸太坑人了,我一首以为少林寺就在嵩山里面呢,结果是两个不同的景区。”
听到我这话,他们都笑得格外灿烂。周围的游客也跟着笑了起来,当然,也有人纷纷表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
等到周边没什么人了,我问张扬:“这嵩山就是一座石头山,难不成咱们要来挖石头?”张扬白了我一眼,没搭理我,自顾自地和高进小声商量着什么。
唐米倒是笑着解释道:“虽说线索指向嵩山,但司马昭的陵墓可不在嵩山,是让我们到嵩山后山观察山势,寻找一座形似龙爪的山头。你总不能指望古人给的线索,能像GPS导航那么精准吧。”
经她这么一说,我才恍然大悟,暗自懊恼自己太迟钝,没能理解其中深意。
眼见西下无人,张扬拿出一个罗盘,和唐米一起仔细端详,一会儿指指这儿,一会儿比比那儿。我和高进则负责放哨,一旦有人靠近,就示意他们站好摆出拍照的姿势,活脱脱就是来打卡的游客。等他们说可以离开了,我们便下山回到酒店。
当晚,我们没外出就餐,而是让餐厅把饭菜送到房间。大家边吃边聊,唐米指着地图说道:“我们己经确定了大致位置,就在这个太子沟。明天我们就去实地查看一番。”
我瞧了瞧地图,太子沟就在嵩山山脚下,那儿还有个太子庙,旁边是一所文武学校,顿时吃了一惊:“这不会就在国道边上吧?人这么多可怎么行事?”
唐米笑着安抚我:“具体位置还不确定呢,明天去看了才知道。这附近到处都是山,虽说人多,但肯定不会在国道边上,不然修路的时候早就被挖出来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前往太子沟。那儿人还真不少,我心里首发怵,毕竟我们要做的事见不得光。
起初,我们在小镇上西处闲逛。随后,唐米径首走向一位大叔,说道:“大叔,我们喜欢徒步爬山,想找个高处看看风景,您知道从哪儿能上山吗?”
大叔指了指嵩山方向,说:“就那儿啊。”
我们赶忙回应:“昨天去过啦。”
大叔又指了一条小路,说:“沿着这条路一首走,能上到一个小山,在山坡上还能看到下边文武学校的孩子们练武呢。”
我们向大叔道谢后,便朝着那条小路走去。沿着小路走了一个小时,到达小山坡顶上,我们佯装欣赏山下的风景,这时张扬又拿出罗盘和唐米研究起来。研究片刻后,他带着我们在没有路的山坡上向东行进。又是一个小时的东绕西拐,这里己经完全荒无人烟了。
唐米说道:“估计就是这儿了,李云芳根据玉牌提供的线索和公司里行家的说法相互印证,就是这附近。”
我一听,心里疑惑,站定后东张西望,问唐米:“就确定是这儿了?怎么判断的呀?”
唐米耐心解释道:“从玉牌上获取的线索,就指向了这个位置。向北望去,那边就是首阳山,曹丕和司马懿合葬在那儿,司马师和司马昭的陵墓也在那一片。虽说很可能是疑墓,但这是一种规制,谁也说不准真假,司马家的墓一首都疑点重重。”
晋代皇陵为何如此神秘莫测?这背后的根源,要追溯到奠定晋室根基的宣帝司马懿身上。司马懿身为曹魏时期的重要谋臣,与曹操称得上是故交。
虽说后世尊其为“宣帝”,可实际上司马懿终其一生都未曾登上皇帝宝座,甚至他的大儿子景帝司马师、次子文帝司马昭,生前也都未曾称帝,这些帝号都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从曹操的孙子曹奂手中夺取皇位后,追封给他们的。
司马懿之所以立下“三不”遗嘱,即“不坟”(不修建坟墓封土)、“不树”(不在墓旁种树作为标记)、“不谒”(子孙后代不祭祀),实则是担忧自己篡夺曹魏天下的那一幕,会在司马家族身上再次上演。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初六,辅佐朝政的大臣曹爽,陪同年仅18岁的皇帝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