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急
贵太妃的生辰过后便是夏至, 紧跟着就是连绵不绝的雨天。
大周京城偏南些,离南江也近,这里水气还是太重了, 只要一下雨,这空气中的湿度就很重,不仅仅只有京城,南江流域乃至南下州县, 九成都是绵绵不断的雨天。
这会儿的基础设施建设肯定是跟现代比不了的,这么下了十来天的雨, 跟着出现的自然灾害就很多了。
南边报上来的是水灾居多,北边却在大旱, 已经连着快四十多天没有下过雨了。
越襄看着摞起来的奏章, 半晌搁下了,曲指用关节揉了揉太阳穴的部位,以缓解那里的酸痛感。
也不知道是不是送天青没有彻底解开的缘故,之前用毒虫内胆能够压制的毒素没有再发作。
但不用沈闫说她都知道,这是以毒攻毒的办法, 长久不了。
开始的时候或许能够控制, 慢慢的毒虫内胆的毒素淤积体内, 又是一场事故。
送天青是成瘾的毒,而这出自南疆的毒虫内胆阴寒潮湿,平日里倒也罢了,这连续下了十多天的雨后,越襄这身上就总觉得不大舒坦。
也亏得是小太后年轻, 这些年娇养的很好, 要不然还抵御不了这样的寒气。
她又劳心劳力的埋首朝务,这段时日为了这些事操心, 就连梦里都想着国计民生的事,着实是操心得很。
自我反省的时候觉着,说不准还是要调整一下心态,万事缓缓而来,这一下子成了包容万物的太后心,还真是需要些博大的胸怀,否则再干上个几年,那岂不是要把人愁死了。
偏偏送上来的奏章里,有叫越襄眼熟的地方和内容。
柳州水灾横祸,题本上写明,受灾几乎有上千人。这还是月前的题本,现在又有了这么多天,看情形,这个人数只会多不会少。
每日的奏章题本,不会只送到越襄这里一处,六部还会抄送到内阁和沈闫那里各一份,最后汇总到内阁去,再由内阁批送下去,六部照章执行。
送到越襄这里来的这个报灾的题本是已经票拟过的,沈闫也批阅过了。
内阁票拟,按照原本的成例赈灾,朝廷按例拨银,下发州县自理。朝廷派人巡探,协理州县赈灾。
沈闫的批红也很简单,只有照准二字。
题本都是很简单的描述,看不出具体的。越襄将详细记述这件事的奏章找出来,才知道内阁拟定的朝廷派去的人,是梁家七郎。
就是小太后亲姐姐的丈夫,她该称一声姐夫的。
是梁家的人。还是内阁点头的,还是去的柳州。柳州可是梁家的大本营啊,这里头的事情越襄不必细究都知道,那本就不多的赈灾银又有几何能到灾民的手中呢?
户部上了许多的奏章,近些时日为了各处赈灾的事情,户部也是焦头烂额,朝廷国库没钱了,天天上奏章哭穷。
内阁召六部尚书议了不知多少的办法,都是增银有限,杯水车薪,并无太大的用处,这样下去,朝廷迟早无银可用。
前朝为何而亡,便是因为到后来也是朝廷没钱了,便开始增加税银,这银子要的太多了,实在是不堪重负,才有了各地起义的事情。
才叫凌家得了机会起兵,而后得了这天下的。凌家可不是白手起家的,在一百多年前,凌家才是南边数一数二的大家族。
最开始的皇帝,那自然是记着这个教训的,就怕江山不能永远在凌家的手里,头先的几位皇帝,那是可着劲儿的攒银子,倒也是有那么几十年将近百年的盛世。
可皇上的能力不是人人都有的。
生在盛世皇家的皇子们,哪怕不放松对他们的教育,也很难做到居安思危。
老祖宗们留下的家业不可避免的一点点的被掏空,到了先帝这个时候,就已经不剩太多的家底了,先帝勉强守成,到了这会儿就很是岌岌可危了。
数年的南北世家之争,阁臣与内监之争,还有官场上的诸多倾轧,还有各种各样的压榨,使得最紧要的库银问题直接暴露在了百官和朝廷的面前。
要不然,又怎么会有人非要提重新丈量土地的说法呢?
实在是国不成国。
这大周要是当真不行了,皇家迟早式微。难道要走前朝的老路么。
越襄心里始终存着柳州的事,她自己都萦萦于怀,便不信沈闫就能这么轻易的放下。
越襄还有诸多内情并不知晓,越家害他入宫为内监,怎么沈闫和沈家的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