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民意是什么?
皇帝在乎的时候,分量足以掀翻朝堂,便如载舟之水,可皇帝不在乎的时候,任凭民意如何浩荡汹涌,他们都会视若无睹,我行我素。
毕竟,这是一个皇权大过天,帝王即天子,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威,天子一言,才是真正重如泰山,立若九鼎,不可动摇。
民心民意,向来都是容易受人蛊惑,被人左右,故而就连孔圣人都会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话。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害怕开民智后,就无法掌控思想,统治民心,毕竟,开国之君的威望和智慧,很少有遗传给子孙后代的。
想要世世代代传下皇位,江山永固,愚民政策自然简单方便易操作,至於结果如何,几百年户,他们的尸骨都化成灰了,哪里还管死后洪水滔天。
可慕容枫在经历了沈青叶这几年的潜移默化之后,已经尝到了开启民智的甜头,虽不愿再走愚民的老路,却也不希望这些民心民意,轻易被人利用操控。
在他看来,王谨言这次若是真的借话本说书引导民意,迫使大理寺改判,那么这口子一开,以后那些大案要案,就少不了会有人以此为借鉴,照葫芦画瓢地引导民意,逼迫大理寺改判。
长此以往,那大昭律将形同虚设,大理寺的权威也将荡然无存,反而是更多的人会意识到民意可用,借此生事,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王谨言本就是个聪慧过人的“天才”,否则也无法开着马甲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话本来,如今听到皇帝这一言如闻当头棒喝,一下子反应过来,顿时冷汗涔涔而下,终於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了。
他自诩才华出众,文笔精绝,有下笔如刀的美名,无论跟人打嘴仗还是“以文会友”,就没输过,对老爹给自己的起的名字,更是觉得自己青出於蓝而胜於蓝,超出了父祖的期望。
试问天下文人,有几个能像他这般,出得市井,入得朝堂,上能写得来国书礼贴,下能写话本公案怪谈志异……在民间他的拥趸无数,只要写出一本新书,就能引得全城追读。
甚至连皇后都是他的读者……曾亲自让人给他送来上等的笔墨纸砚,赞许他的文章。
所有这一切赞誉加身,都让他开始飘飘然,开始以为自己可以像掌控笔下人物的命运一样,再现实中也改变人的命运。
直到此时此刻,他才知道,自己大错特错。
不是不可以写,但要看时间和导向,在这个时候,这个情况下,若是大理寺改判,会被人以为受到他的影响,后来人会仿效行事。可若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大理寺坚持原判,便会彻底断了新娘的生路。
按照他看来,那新娘之罪,最大也就是误杀兄长,那兄长验尸后是证实被吓死而非窒息,加上前情可闵,本可从轻发落,但这样一来,结局却无法预料。
王谨言深深拜伏在地,“臣知错,请陛下给臣改过的机会。”
这次,他是真的知道错了。
慕容枫叹了口气,看出来他真的知错,也就不再像先前那般气势压人,毕竟他也和沈青叶一样,欣赏这个人的才华和品行。
“既然知错,这事就交给你去解决。以后,也不必去鸿胪寺了,你那么爱写公案,便去大理寺吧!”
以王谨言的爱好和文才,其实当初就想去刑部或大理寺,一开始他科举虽然未入三甲,也是正经考上庶吉士的人,只是在翰林院修书的事着实不是他能干的,他的思路飞扬想法清奇也是老翰林们无法接受的。
去六部观政之后,他本想留在刑部或大理寺,结果没过多久,他那较真的性子,就让上官忙不叠地将他送走,省得他连几十年前的陈年旧账都翻出来搞事。
换了几个部门,几乎都是先惊艳於他的文采,然后头疼於他的性格,最后不得不将他送走,最终换来换去,他几乎成了烫手山芋,被丢到了鸿胪寺,倒是安分下来,办了几件漂亮的差事,在先帝面前露了脸,又以一篇国书震住了番邦来使,终於升上了鸿胪寺少卿的位置。
然而,喜欢的案子碰不得,只能在公案话本里过过瘾,本就是他心底的一大憾事,想不到今日竟会因祸得福。
他再次诚心诚意地认错:“谢主隆恩,臣必当尽心竭力,办好此案。”
解铃还须系铃人,让常平带走了王谨言,盯着他接下来解决自己造成的问题后,慕容枫长长地叹息了一声,感觉有点头疼。
果然,当皇帝并不是个轻松活,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