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好小说网 > 穿成首富之女后 > 第124章

第124章

第124章

没办法,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少不了争斗,武者可以比武论英雄,文人就只能看笔头文章,纸上论剑。

若是没有学报,一样会有各种学派的讲学论道,办得好的时候,那是传播知识和学说,可若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容易形成拉帮结派,从学术异议,最后演化成政治对立,最终表现出来的,就是党争。

在沈青叶那个时空的历史中,无论是两宋还是明朝,从王安石变法到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有许多,可其中造成后果最严重的,就是党争。

在党争之下,无论对错,只看立场,简单粗暴的做法,将变法的优点一概抹煞,缺点无限放大,借此来攻击对方,将所有政见不同者贬谪甚至搞死,最终这一切落到实处,被破坏的事国计民生,遭受苦难的是无辜百姓。

当皇帝足够强势,有足够的权威能够镇住百官时,自然可以操控朝局,平衡百官之间的关系,甚至刻意制造派别来玩弄所谓的帝王心术,平衡之道。

可这种玩法基本上跟玩火一样,稍有不慎,就会反噬朝堂乃至国家。

所以沈青叶干脆就趁着大昭如今国朝新立不到二十年,朝中的老臣功臣大多被先帝掐过一遍尖了,留下来的也没有的多少敢跟皇帝对着干的,这时候推行官办学院,从基础开始洗脑(划掉)教育学子,避免因为师生和地域关系而抱团结派,再以《学报》作为文人发表“政见”和“学说”的基地,尽可能地减少党争出现的机会,形成良性竞争,才是真正利国利民之举。

对於广大学子来说,《学报》的出现,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

他们从这上面,可以看到国子监的博士,翰林院的翰林和侍讲侍读,甚至更多朝中官员们对时事政务的见解,对四书五经的理解,甚至还有经筵讲谈的内容等等,都是他们以前连想都想不到的知识。

而他们自己甚至也可以撰写时文策论前去投稿,哪怕只是对一篇文章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物,见解独到,都有可能被发表在《学报》上,传遍全国,闻名於天下士子间。

尤其是最近几期,关於土地政策和官员的养廉银,秀才举子们的实习等等,都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有人赞成,亦有人反对。

若是在朝堂之上提出反对意见,或许还要担心被皇帝斥责,可在《学报》刊行之初,就说明了可以匿名发稿,以笔名投稿发表,只要水平够,不怕你政见不同,有反对才有反省,真理只会越辩越明。

反正要发表要收稿费的,就得留下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锦衣卫也不是吃干饭的,自然会对这些情报细细查明,握在手中。

只要你是正经学术讨论,朝廷并不限制言论,也没兴趣搞什么文字狱,当初那些人身攻击诽谤皇后的,最终也只是让他们去地方挂职或者巡察农政,都是让他们真正去体会一下民生之苦,了解一下皇后所做的事。

在慕容枫看来,这都不算是对他们的惩罚,而是磨炼。

能够过了这一关的,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大昭官员,能承担起“父母官”的责任。

否则光靠科举文章入仕,不曾接触过政务时事的官员,光凭着一张嘴,连当官都要靠师爷辅佐的,朝廷要他们何用?

以前的邸报都是官方时事消息,学子们只有看的份,没有参与的份,而如今的《国子监学报》,却给学子们提供了一书胸臆丶畅所欲言的论坛,甚至许多地方的县学和府学,再收到每期《学报》之后,不光要细细品读,还要组织学生们讨论。

师生们在讨论的过程中,既了解了朝廷的时事政务,也能对一些新的思想观点进行交流沟通,各抒己见的同时,都能提高自己的水平,学生乐在其中,老师也受益良多,甚至主动组织这一类的活动,并让学生们将讨论的结果写成策论或时文,给《国子监学报》投稿,就算是用笔名投稿,也要注明作者的地址。

比如杭州府学苏醒生用的笔名逍遥子,那在投稿时,就会写杭州逍遥子,若是能刊登在学报上,也是杭州府学教育的一项功绩。

以往考核各县州府的官员时,教化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主要体现在近三年的秀才举人和进士名额上,而如今,则又增加了一条。

这科考之事,是尽人事听天命,每届的科举会试全国能中的顶多也就三百人,分摊到全国一千多个县里,多少县几年甚至几十年都难得出一个进士。

一个县里能出一个进士牌坊都算不错的,更不用说有的县连举人都很少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