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经过了七天的女学入学报名和考试之后,最终女学收了一百七十九名学生。
其中蒙童初级班一百二十人,中级班五十六人,而通过江南舟面试的高级班,仅有三人。
三人都是名门之后,一个是礼部尚书汪恪颂的孙女汪以宁,一个是张阁老的外孙女夏溪若,还有一个是昔日五姓七望中清河崔氏的后人崔念可,均不满十四周岁,尚未及笄。
毕竟,在此之前已经订婚或成亲的女子,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根本不可能再出来抛头露面的读书或做事。
无论是皇家纺织工坊还是后期开设的奶粉厂和毛纺厂,吸收的也大多是犯官家眷,流囚,以及贫困寡妇等等,这些人基本上已经不可能再通过读书来参加科举,故而能够进学读书的女子,大多数年龄都比较小。
看到张阁老和汪尚书家的孙女儿们都来参加女学考试,朝中官员们愈发觉得看清了未来大势,既然已经无法阻挡皇后扶持女子科举势力,那他们能怎么办?
打不过,说不过,骂不赢,就只能加入呗!
这些官场的老油条,见风使舵是基本功,都是些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就算转向,也转得一个个理直气壮。
上有帝后旨意,下有阁老尚书带头,他们奉旨行事,就算有悖祖制,那也是因为要忠君报国,不得已而为之。
总之无论怎么说,他们都能有理有据,保持诗书传家丶礼仪之道的世家风范不倒,倒也让沈青叶刮目相看。
由此可见,不管他们平时说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可事实上无论自家女儿还是联谊相亲之时,挑选儿媳尤其是世家宗妇时,还要要选那德才兼备的,既要懂得诗书礼仪,还得能操持家业,方能维持世家的声誉和家业不堕。
否则那些男人们都埋头苦读,钻营官场,若无女子在家中掌事,他们岂能后顾无忧地读书当官?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不止一个为他牺牲付出的女人,而如今沈青叶只是让她们能够站出来,展露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为自己而活,也能做出不亚於男子的功绩。
就连进入中级班,可以继续进学读书,以科举为目标的女学生中,年纪最大的也不过十五六岁,最小的才六岁。
沈青叶看到这个六岁的女童,名叫宋清筱的,才真的相信,古代就算原生的孩童当中,也绝对是有神童的存在,而不仅仅是小说中原女主楚云若那样的特例。
那些三岁能背诗,五六岁能写诗的神童,无论是在原来历史线上的大明,还是在这个被小说改变了的大昭世界之中,都并非特例。
只是那些神童在少年时的光彩,往往在正式进学后,就被严格的八股文考试束缚了思想,若是年纪大一点的,在读完四书五经的基础之后,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再做八股文时,自然要有自己的简介和对时政的思想在内。
哪怕是带着镣铐做文章,真正的饱学之士,还是能在“八股”的约束下,做出一篇漂亮的文章。
可这些刚刚入门的神童们,若是没有好的老师辅导,在少时可以靠着超群的记忆力和模仿力惊艳一时,通过以记忆为主考试的县试,成为少年童生乃至秀才,却很难在进一步的府试和乡试中取得好成绩。
尤其是在应该培养创造力和思考力的少年时期,就被困於八股文中,扼杀了他们的灵性之后,反而觉得这是拔苗助长,最终让神童们都成了失去灵性江郎才尽的伤仲永。
宋清筱并非世家勋贵出身,她的父亲宋元和只是个落第秀才,一直没能考上举人,就在京城外十几里的一个小镇上开了个私塾,教蒙童读书,勉强糊口维生,早已绝了进学之念。
可没想到,他的女儿,竟然从牙牙学语开始,就能听着私塾里的孩子们读书跟着背下来,宋元和一直感叹若是女儿换了性别,定然能够青出於蓝而胜於蓝,科举入仕,为他宋家增光添彩。
就因为这点隐晦的私心,宋元和并没有阻止女儿跟着读书,反而乐得让她认字背诗,甚至经常拿她来敲打门下的弟子,看小师妹都已经会背唐诗三百首,宋词五百篇,你们呢?
原本生活在小师妹的阴影下的学生们,在得知宋清筱考入女学后,甚至主动集资买了鞭炮去宋家私塾门口放了半天,既是为老师父女庆贺,也是替自己庆幸,以后终於不必再享受那种背不出书时,还要听小师妹清脆的背书声,被宋夫子嘲讽得要挖地洞的感觉。
只是中级班的学生,大多都要住校,还不能带侍女仆婢服侍,宋清筱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