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唐文珊提供给辽东海军的军粮,其实还进行了改良,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因为辽东今年的玉米和红薯产量爆发,唐文珊经过几次实验,发现加入玉米粉和红薯粉后,这压缩干粮的口感和味道更好,哪怕不用加糖也会自带一股淡淡的甜味,正好可以中和核桃仁自带的苦味,她就果断将辽东海军的军粮配方进行了调整,并得到了皇后沈青叶的大力支持。
沈青叶并没有将配方藏私的打算,甚至给唐文珊奖励了一大笔奖金作为“专利费”,并擢升官职后,将行军粮的配方和制作方法颁行各州府,以备不时之需。
毕竟,这种存放时间可以长达一两年,充饥果腹的干粮,在丰收时可以多收购粮食做好备存,若是遇到灾年饥荒,便可以救命活口,做起来的难度也不算高,对於普通百姓来说,简直就是物美价廉的活命粮。
而各地的配方都可以根据当地高产的粮种进行调整,加入了各地特产的干果和五谷杂粮,做出来的干粮种类也变得五花八门。
所有人都记住了皇后娘娘说的一句话:“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这活命粮是用来储备救命的,不是给富贵人家零吃磕牙的,自然要求足够营养配比情况下,成本越低越好,若是强求全国统一配方,就势必要转运南北杂粮干果,在这个时代,就算沈青叶一开始就打着为慕容枫寻药的旗号在全国修路,可那运费依然要比粮价要贵得多。
只有本地化生产,才能真正降低活命粮的成本。
最后全国各州府做出来的活命粮送到京城统一核算,竟然是辽东的营养价值最高,成本最低,味道最好。
没办法,人家背靠着白山黑水,光是那一望无际的山林中,盛产的各种榛子丶松子丶核桃等干果,还有人参等草药,哪怕是几百斤干粮里加入一点点人参汤,提神养身的作用,也远超过寻常行军粮。
唐文珊特地解释,辽东的军粮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的平民活命粮,另一种是行军专用的军粮,在军粮中加入了一些参汤和药草,虽然口味平平,不如普通干粮,但对於士兵来说,能够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作战时的精力,可以说是真正的“活命”粮。
於是沈青叶就特准将一些年份不算长的普通人参,都留给了辽东军粮厂,并让辽东的沈氏农庄,另外组了一队人去研究草药种植。
没办法,对人参的需求量增大,若是单靠山里的野生人参,那是远远不够的。
她虽然不懂后世的西洋参和园圃人参养殖技术,但后人既然能养,现在也一样可以,否则放着辽东得天独厚的山林沃土,岂不是浪费?
更何况,这光挖参不种参,竭泽而渔的做法,是万万不行的。
无论是伐树还是挖草药,沈青叶都要求在辽东和西北的人必须补种,不能只看着眼前利益,不顾子孙后代。
如今的黄河都已经开始演变成地上河,若是再不做好中上游的水土养护,以后的各种水患灾情仍会频繁发生,沈青叶可不希望在这个小世界里,后世还要为前人的破坏而遭受黄河泛滥改道之苦。
慕容荻十分不喜欢新军粮的口感,每次吃,都觉得里面的味道充斥在口腔和肠胃中,十分难以下咽。
但这东西的确方便丶速食丶管饱丶扛饿,是行军路上必不可少的物资,他也只能硬着头皮让亲兵给他备了不少,只是出海之后,他还是能捕鱼吃鱼的时候,绝不吃那个行军粮。
於是等击败了第一波海上的倭寇,趁势追击到东瀛岛国时,慕容荻万万没想到,下去跟当地岛民换购物资时,竟然最受欢迎的是他们的行军粮。
原来东瀛诸岛也正处於混战之中,在他看来弹丸之地的岛国,分成了十多个小国,常年征战不休,普通百姓根本没有机会种植粮食,有的种了也未必能活到收成,或是自己死於战争,或是田地毁於战斗……导致了整个岛国都陷入饥荒之中。
为求活命,争夺食物,於是大家继续开战,抢夺生存物资。
若不是他们靠海吃海,无论是海草还鱼还是各种贝类,只要能充饥的,他们都敢生吞活吃。
在常年生食的时候,忽然看到这些来问罪的大昭海军,居然带有巴掌大一块就能一天不饿的行军粮,还有炸得金黄酥脆的面饼,水一冲就能变成香醇美味的鸡汤骨汤鱼汤的各种浓汤酱汁……
这个岛国的人甚至都顾不得去问大昭人为何问罪,反正群岛各国都有活不下去的浪人武士乘着小船抱着舢板就敢去海上求生的,当海盗都是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