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法立刻变出能够参加科举的女子来,只能找各种机会,见缝插针地寻找愿意读书,且能够读书上进的女子,给她们更多的机会,播下这些火种,终有一日,可以随着时机的到来,燃起燎原大火。
最可笑的是,这个时代的男子,一边说着“女子无才便是德”,一边却从青楼中追求“才貌双全”的才女。
那些自幼被卖入青楼的女子,反倒要从小学习琴棋书画,学习填词作诗,还得懂得经史子集,如此才能与那些来青楼“消遣”的才子们谱写一曲“知音”佳话,成为他们的红颜知己,顺便掏空他们的钱袋。
结果就造成,这个时代文化程度最高的女子,数量最大的人群,竟然是在青楼之中。
对於她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自身素养,更是谋生之技,唯有如此,才能提高自己的身价,赚到更多的钱,能够在红颜老去之前,为自己找个安身养老之所。
当然,动了恋爱脑贴补穷书生的名妓也不是没有,自己花钱赎身嫁给文人知己为妾的也屡见不鲜,结果却是一个比一个凄惨。
关键就在於,她们无论学了多少的诗词歌赋,学习的目的都只是为了取悦男人,自身所处的环境所迫,又没有一个上升的途径,就算有满腹才华,最后也只能落得“无可奈何花落去”。
所以,她要打破的,就是那层束缚着古代女子千百年的藩篱,让这些女子读书后同样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书中自有黄金屋丶书中自有千钟粟”,不仅仅是对男子,同样也可以给女子。
慕容枫接过她递来的两份答卷时,起初并不以为然。
就连沈青叶自己都说了,这些女子接受的是普通教育,估计也就刚刚读书识字,能看完四书五经都很难得,让她们去做科举试题,还是最高等级的会试题,简直就跟玩笑一样。
就算她说能给他看一看的,或许也就是字写得好一点,或者诗词文章做得华丽一点,这种“才女”,在京中倒是年年都有。
可能唯一例外一点的,就是原来那个长兴伯“世子”,那位楚家嫡女,胆大包天地女扮男装入宫伴读,一直都跟着皇子读书,学得是最高等级的教育,还能博得神童之名,可见的确有才。
可惜她心术不正,就算有天大的才华,用不到正道上,亦是毫无意义。
看第一眼时,慕容枫对第一份试卷上那笔工整隽秀的字体的确颇有好感,大昭科举考试沿袭两宋科举制,又多加了童生县试和秀才府试,从举人乡试开始,不光要糊名,还要誊写试卷,避免考官与考生相熟,从字体上开始作弊。
而誊卷官首选的就是书法好的,这种考试专用书法,并不追求个人风格,而是更注重工整丶清晰,如此才能让考官在阅读时避免因为考生的字体误判错判。
当然,那些有错别字和污渍丶修改痕迹丶犯忌讳的文字的,在誊卷官那里,就已经被筛选刷下去,根本没有机会进入读卷官之眼。
而面前的这份答卷,就算是在殿试之中,书法也算佼佼者,让人看着就赏心悦目,卷面分就能加一成。
带着对这笔书法的好感,慕容枫继续看下去,前面的经义属於默写,只要背熟四书五经都能答上,答对也不算出奇。
到判诏告表这些公文写作,慕容枫就不由得定下神来,仔仔细细地看了又看。
若不是这份试卷是沈青叶亲手给他,说是纺织工坊学堂的女子所答,单看这些答题内容,慕容枫甚至怀疑,这哪里是参加考试的考生,简直就是个经年老吏,至少在吏部和礼部干过不止三年才能写的如此老练圆熟,别说是他,恐怕送去内阁,都没人能挑出毛病来。
他终於明白沈青叶给他看这份答卷的意思了。
再看最后的策论,答得中规中矩,不算特别出色,倒也不落窠臼,甚至对一些朝廷的政令和地方州县的问题,都能说得头头是道,绝对不是死读书不识时务的书生。
慕容枫忍不住问道:“这真的是纺织工坊的女子所写?无人代笔?”这哪里是考生的答卷,他甚至都怀疑,是礼部或户部的某个主事甚至是侍郎的答卷。否则怎能对这些内容如此熟稔,连十年前的一些政务优缺点都能信手拈来,完全不似没当过官的白丁。
沈青叶轻“呵”了一声,给了他一个白眼,“你再看看下一份试卷。”
带着满腹疑窦,慕容枫不得不放下这份试卷,再看另一份。
这份试卷,的确如他印象中的才女,从书法到文章,答得都叫一个花团锦簇,辞章华丽,时务和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