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前一刻,还觉得这次恩科真是皇恩浩荡,一下子名额提升了数倍,让考生们欣喜若狂。
后一刻,才明白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都是有前提条件的,想吃到嘴里,不付出点代价是不可能的。
现在皇帝就将条件明明白白地放在了大家面前,愿意当官的,就甭想着再占地免税,国库给你养廉银,就是要你安心效力,别去搞那些歪门邪道,损公肥私。
其实读书读到这份上的人,有谁不知道,成为秀才和举人之后,免税的田地从十亩变成三百亩,穷秀才变成富举人,多少上赶着来送田送房送奴仆的,都是为了求这个免税免赋的名额。
可到最后,赚得的个人,损的却是国家,随着一年年的秀才举人进士越来越多,国家可征税的土地越来越少,国库空虚,就无力修建水利设施,治水防洪,到最后发生了各种旱涝疫情,又需要大笔的赈灾钱粮,可被掏空的国库,一旦拿不出来,就会发生民变。
前几朝历史记载历历在目,能考上进士的,有几个会不明白这其中的因果利益,只是先前无人敢提,就是因为大家都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作为利益共同体,一旦违背,就会成为士林公敌,千夫所指,万人唾骂。
那种压力,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得起的。
可现在,居然是皇帝亲自下旨,给他们这个选择。
要么,止步於举人,永无上进之日,那三百亩的免税田也仅限於他活着的时候,一朝身死,就再无这个优惠政策可享。
要么,放弃田赋免税优惠,拿着养廉银,入朝为官,若有一日升至四品以上,就能封妻荫子,让儿子最低也能有个监生起步的基础,享受到国家最高学府教育,无需从县试开始一层层一年年地考上去。
有人看眼前利益,有人远望未来。
而朝堂诸公,则战战兢兢,心底发凉,后背冷汗直冒。
都说新帝仁厚心软,没有先帝那般心狠手辣,动辄诛杀大臣,抄家流放,可现在大家才发现,人家不愧是亲父子,只是这位不见刀光血影,不动声色间,就要断了他们的根基。
而且在动手之前,连备选方案都有了。
先前朝臣还在笑话,新帝登基三把火,终於烧到恩科上,一科录取四百贡生,比先帝在位十八年录用的进士数量还多,这僧多粥少,不知有多少人要等着派官熬资历,多出这么些官员来,新帝怕是又得将国库掏空来发俸禄。
现在他们知道了,皇帝不光是要考验新科进士,还要考验他们。
恩科过后,就到了今年的官员考察之时,若是皇帝将这新策推行开,要收回他们多占和挂名的土地,那他们是交还是不交?
以前还可以抱团抗议,若是皇帝一意孤行,他们罢朝跪午门,所谓法不责众,皇帝也得要有人做事才能下达皇命,总不能把他们都罢免了,那谁去做事?
现在,皇帝招来替补了,明晃晃的刀子亮出来,怎能不让人心惊胆战,不寒而栗。
想抗议,想反驳,可皇帝压根就没有强求大家选择,摆明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堂堂皇皇的阳谋,任君选择,来去自由。
这世上想当官的人多得是,一科就能取仕四百人,你不想干,多得是人追上来当替补,在皇帝眼里,没了谁都行。
若是在会试张榜之前,就公布这个条件的话,或许大家还会纠结犹豫,到底参不参加会试,要不要拼一把。
而如今大家都已经在皇榜之上,距离入朝为官,就差这最后一步,想要放弃,就变得千难万难。
否则哪怕保住了现有的土地,等回到家乡,家人族人问起来,怎么都登上皇榜,并无黜落之说的,反而回乡继续做举人,且永无入仕的机会,岂不是要颜面扫地,名声荡然无存。
心里就算有一千一万个不满,都走完这西天取经十万八千里的十万七千九百九十九里半,就差走上金銮殿这最后一步,谁会甘心就此退出?
结果,等到殿试之日,四百贡生,一个不少,都整整齐齐地上殿参加殿试。
就让在场的文武百官内心感触,十分覆杂。
他们这还没做好下台的准备呢,这接班人都已经开始雄赳赳气昂昂地冲上来准备接班了。
根据大昭的科举制,殿试除了主考官为皇帝之外,还按照官位大小依次有读卷官丶受卷官丶印卷官丶掌卷官丶弥封官丶监视官丶提调官丶巡绰官丶供给官等执事官。其中读卷官通常由内阁大学士以及六部和其他重要部门的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