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好小说网 > 穿成首富之女后 >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八章

虽然武举在文举之后,可参加的人少,放榜反而在科举之前。

没等大家就武举状元人选深挖背景和八卦消息出来,科举放榜,一下子将所有人的关注度,都吸引了过去。

大昭虽然没有像两宋那般重文轻武到自废武功,可先帝在定都之后,陆陆续续以谋逆之名解决掉了不少的开国功臣,其中大半都是武将不说,如今的朝堂之上,也是以文官主政,武将基本上没多少话语权,哪怕镇守边关的统兵大将,也被巡抚和督查牢牢地掐着粮草补给的脖子,哪怕四五品的将军,也得对比自己低两三阶的文官低头。

就连这次恩科取仕,武举最终取武进士人数仅五十名,而科举录取的贡生人数则多达四百名,两者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

这会试皇榜一出,大家就无心再去管那武状元是从哪里来又是哪族人,而更关注今科状元花落谁家,榜眼探花又是何方人士。

上榜的自是欢天喜地,落榜的倒也没有太过伤心,毕竟这次会试算是恩科加试,并不算在三年一次的常规会试之内,也就是说原本他们还得等三年考一次,而这次可以在三年内考两次。

录取名额等於翻了一倍,这次考不上,还有一年后的下一科,了解了新帝的施政方向和选才喜好,下一科再有备而来,定然能提高不少。

只不过,这次的三甲之名,让所有参考的举子们都有些酸了。

无他,年少成名,一举夺魁,这是多少考生心目中的梦想,可能够真正实现的,少之又少。

按照正常的读书科考年纪,从五六岁开蒙,到七八岁正式读书,十年寒窗能考上秀才就算不错的了,然后还要经过乡试,才能抵达京城参加会试。

童生试和府试是一年一考,可乡试和会试都是三年一考,一次落榜,就得再等三年。

大昭开国初期,皇帝每科录取的名额都控制在百名左右,最少的一榜才录了五十名贡生,大多数官职,都优先给了当初追随他打天下的弟兄们。

然而随着天下一统,进入太平时期,这些官员们的短板就纷纷暴露,哪怕皇帝三令五申严惩贪官污吏,还是年年考核年年挖出不少贪官,皇帝杀一批流放一批,就得再招一批考生,於是录取的名额也渐渐多了起来。

可那加起来,也没有这一科的人数多,直接让所有考生和官员们都震惊不已。

主考官礼部尚书汪恪颂起初看到慕容枫让他这一科录取四百人时,也十分震惊,先帝在位时共计四科才录取了三百多不到四百贡生,新帝登基第一年恩科取仕就给出四百名额,这显然是要大换血的前奏啊。

可他还没法不听,因为不仅是全大昭的考生,还有国子监的监生,各国来朝贺的使者们,都在虎视眈眈地盯着今年的贡生名额。

那些番邦考生也就罢了,国子监的监生,大多都是勋贵和三品以上的文官子弟,每家可得恩荫一人入国子监读书,不用参加县试府试和乡试,直接可以以监生的身份参加会试,作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国子监学生,对京城的风向最为了解,理论上来说,更能够把握时文和策论方向,做出符合考官乃至皇帝的文章来。

可事实往往与理论相反,越容易得到的越不会好好珍惜。

原以为这些拥有全国最好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的国子监学生中更容易培养出符合朝廷需要的人才,故而皇帝最初还定下了监生毕业后,不经会试,亦可由六部择优录用,等於给他们另外开辟了一条就业当官的青云之路。

可谁能想到,国子监的学生竟然会在会试中全军覆没,一个都没考上贡生的,就让老皇帝很是打脸,干脆又增加了国子监入选的范围,准许各府乡试前十名直升国子监读书,在读书期间若是参加会试,就以国子监的监生身份参加,也算是国子监的成绩。

如此一来,才勉强保住了国子监这个全国最高等级学府的颜面。

尽管如此,这些年来,国子监里硬是一个进入三甲的都没,哪怕原本是各府乡试前三的举人,被保送进国子监后,也很难不受这里的风气影响,尤其是那些勋贵和高官子弟,自己不好好学习,还经常捣乱欺凌这些外地考生,导致后来知晓国子监情况的举人们,除了想进国子监攀附权贵的人之外,那些想好好学习在会试中取得好成绩的举人,都宁可在老家继续苦读,也不愿再入国子监。

於是国子监的成绩好看了没几年,又恢覆老样子,成了烂泥坑一样,学生无心读书,老师也懒得管教,老皇帝一怒之下,撤了原来的国子监祭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