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换了一批老师,每年都要考试,考不过的别说毕业,最后几名直接会被除名逐出国子监,以后永不录用。
打了一棒之馀,皇帝又给这些监生恩典,参加会试的监生,每年会有十个直升贡士名额,但前提是在国子监的成绩排名前十,在会试中单列一榜,并不与全国举子同榜。
除非成绩特别优秀的,方可跨榜进入三甲之列。
本次恩科之中,就出了个特别优秀的监生,年方十七岁的宁征,名列第三。
在他之上的,是二十岁的浙江解元华文龙和二十四岁的江西解元黄子澄,在平均年龄超过三十岁的举人当中,可以说是年少有为,凤毛麟角。
尤其是宁征,原本去年十六岁中举,已是京城最年轻的举人,按照三年一次的会试,他本该十九岁才能参加会试,结果新帝登基开了恩科,他便成了大昭开国以来,最年轻的贡生。
甚至很有可能成为最年轻的探花榜眼甚至状元也说不定。
最特别的一点,他曾经是前燕王慕容荻的伴读之一,出身安宁侯府,是安宁侯宁博远之孙,只不过他在宫中只去了两个月,就因父母双亡,“被”告病退出伴读行列不说,本该属於他的国子监名额,也成了堂兄的。
原本他和当时的长兴伯世子楚云澜,都是被誉为京城神童的人物。
可一个成了燕王身边炙手可热的神童,一个却渐无声息,成了“伤仲永”的代言人。
谁也没想到,都不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才短短五年过去,神童楚云澜被抄家流放,被送出安宁侯府在外读书的宁征,却一路县试府试乡试会试考上来,在短短的两年之内,成为大昭科举升级最快,年纪最小的进士。
当初他乡试在京畿排名第五,就保送进国子监,当初抢了他国子监名额的堂兄本想纠结那些纨絝子弟撵走他,可没想到他一进国子监就成了国子监祭酒的学生,反打了那些纨絝子一个下马威。
自此,不愿与那些纨絝子弟来往,一心读书的宁征,就成了国子监老师们难得照顾有加的掌中宝,各种强化辅导跟上,才能在小小年纪,就能够做出一篇思路清晰,观点鲜明的策论,赢得了考官和慕容枫的赞许。
若不是这次因为年纪小被主考官稍微压了压,抢个头名也不是不行。
放榜时,楚云若看到这个名字时,就格外难受。
当初楚宁两家曾有过口头婚约,可她为了替弟弟入宫当伴读,女扮男装不说,还故意借着弟弟的身份气走了宁征,并说服长兴伯在他父母双亡后,还找借口否认了她和宁征的婚约。
那时的她,心里只想着慕容荻,根本看不上父母双亡被侯府放养的宁征。
心高气傲如她,便是在燕王面前,都不曾低过头,又怎么肯嫁入已经没落的安宁侯府。
更何况,原本宁征之父是安宁侯世子,结果死於北蛮人之手后,世子之位被传给其他兄弟,宁征连安宁侯府都站不住脚,哪里是她的良配。
这个名字几乎都已经被她遗忘之时,忽然又跳入她的眼中,怎能不让她心生感慨。
若不是因为沈青叶,长兴伯府不曾出事,她又怎会被流放辽东,与慕容荻天各一方,至今见面不相识。
宁征都能考上贡生,若是换了她,说不定这界的状元都能落到她的头上。
帮着完颜真戎夺得武状元之名,哪里比得上自己考出个状元来得风光荣耀。
可惜,她现在已经是大昭黄册中的死人,若不是黑水女真尚未被记入大昭国的黄册之中,她现在就是个身份见不得光的黑户。
宁征却要登上金銮殿,参加殿试,即将成为大昭最耀眼的明星人物。
这简直比得知沈青叶成为皇后的消息,更让楚云若难受。
从皇帝点了完颜真戎为武状元开始,楚云若就隐约猜出,慕容枫的行事作风,恐怕与先帝大为不同,这一朝天子一朝臣,他显然要对朝堂上下进行一番大换血,换掉那些保守持重的老臣,重用愿意为他开疆拓土的新人。
甚至完颜真戎,都会成为他收服这些边将部族的急先锋。
慕容荻虽然没来见他们,却派了他身边的侍卫给他们送来贺礼,不但解了他们的钱财危机,还给他们准备了一套两进的宅院,让他们不必再跟各国使者一起挤在驿馆中。
作为刚刚起覆的靖安王,他自然不会在皇帝正式下旨之前接触新科武状元,免得被人弹劾他别有用心。
完颜真戎没觉得如何,楚云若却怅然若失,以前她想见慕容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