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过开荒期,熬到收获足够的粮食,才能真正享受到政策带来的福利。
否则大部分没有存粮的农户,还没开完荒,就已经断粮,饭都吃不上,还如何能垦荒屯田?
人都要饿死了,给再多的荒地也没用。
沈氏给予的身份证明,并不像皇帝当初安排的迁户实边一样,直接下达政令后,就撵着人走。
而是凭借这份证明,可以先行借用沈氏的农具丶耕牛,还可以赊购粮种,租住沈氏统一建造的农舍,这一切开支,都可以等到收获后,以收获的粮食偿还。
若是第一年收获的粮食不够,可以先留足自己和家人吃的,然后再偿还沈氏,至於剩下的欠粮,沈氏按年收取一成利,可以在第二年或者第三年还清。
除此之外,沈氏还安排了经验丰富的老农教导大家开荒和肥田,在农闲时候修渠挖井,保证灌溉和农肥,使新开的农田能够早日达到标准田的收成。
这些原本想着跟沈氏当一季的筑路工,赚一笔快钱过个肥年的农户们,看到这个政策之后,就难以抑制的心动了。
故土虽好,却无他们一分田。
富豪地主们阡陌连山,他们却贫无立锥之地,顶无遮雨之瓦。
既然如此,有沈氏替他们保底,肯出那么大的价钱让他们去垦荒屯田,再不济,他们也能到手一块属於自己的地,一个属於自己的房子,到那时,自己再苦再累,种出来的粮食都是自己的,而不用将大部分粮食都交给地主和官府,自己却连家人都养不活。
这些大字不识的农户们,辛苦一世,追求的也不过“温饱”二字。
既然沈氏能够给他们温饱,那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至於那些随时可能进犯的北蛮人,在他们看来,和每年青黄不接的饥饿,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来的洪灾旱灾蝗灾相比,都是一样要命,就看谁的命硬能活下去罢了。
就算留在故土不会被北蛮人杀死,也有可能因为各种灾情饥荒而饿死,或者被沈重的劳役累死,或者不小心得罪了地主被打死……
人固有一死,现在能活得好一点,谁不想活得好一点呢?
於是沈氏的筑路队,就如同滚雪球一般,一边修路,一边壮大,等到了大同府时,加上林三娘这些从南方特邀来的雇工和跟着来的商队,已经变成了浩浩荡荡多达十馀万人的庞然大物。
尽管如此,这些人分散到各个军堡和民堡之后,依然地广人稀,几乎每人都能分到十亩荒地,不分男女。
这是太子妃沈青叶特地叮嘱过的。
但凡有裹脚的女子,不分田,因为裹脚之后没法下地干活,分了田无法开荒的,只会浪费资源。
这裹脚之风,从宋代开始,经历两朝之后,是愈演愈烈,在南方尤其风行。
沈青叶当初“嫁不出去”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她有一双天足。
她自幼丧母,沈万年又是个极为宠女儿的,哪里能舍得让女儿受那折断骨头硬裹脚的痛苦,所以为了让她心理平衡,不受影响,不光是她自己不裹脚,就连着沈氏收养的女子,无论是商行里的夥计管事还是家中的丫环仆妇,都没有一个裹脚的。
有人因此嘲笑沈氏时,沈万年还振振有词地说,沈家这是向当今皇后学习,皇后正是有一双天足,才能与皇帝并肩作战,开创大昭盛世,为皇家生下了五个皇子。
由此可见,天足不但有利於征战沙场,还有利於生儿育女。
他擡出了皇后这尊大佛,就再没有人敢笑话沈青叶的一双天足。
而如今,沈青叶干脆就在沈氏垦荒屯田分地的时候,就将这一条写进了文书中。
男女都可分地,但前提是,分到的田地自己能开荒,否则多占的田地,三年内没有完成开荒,不但要收回,还要罚收当初租借农具耕牛和粮种的利息。
如此就避免那些有心占地的人,让真正穷苦无地肯干活的人有地,让那些被束缚在后院的女子也可以解放双足走出来。
农活虽重,可有沈氏提供的农具和耕牛,女子也不是不能种地。
更何况,沈青叶开办的毛纺厂,需要大量的女工,可若是裹了脚的女子,连走路都十分困难,导致气虚体弱,别说农活,就连纺织厂的活都很难坚持下来。
起初还有些人家担心给女儿放足之后,将来不好说亲嫁不出去。
可让他们看到那些放了足的女子,可以分到田地,可以在垦荒之馀去毛纺厂上工赚钱,每日赚到的钱,比当初他们当筑路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