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尤其是在被誉为“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的裕陵地宫内布满了佛像、经文等各种佛教石雕,例如,在地宫四道门的八个门扇上分别雕刻有一尊菩萨立像,合称“八大菩萨”。
裕陵的建筑规制承袭了祖制,大致与景陵相同,例如自北向南设有地宫、宝城、明楼、方城、祭台五供、二柱门、琉璃花门、三路一孔桥、隆恩殿、牌楼门、石像生、五孔桥圣德神功碑亭等;但是,裕陵在具体的布局形式上又有创新,如在隆恩殿内首次设置了藏有各种稀世珍宝的佛楼,并成为定制,为后世帝陵所效仿;裕陵的神厨库建在了东朝房的后面,不同于景陵因砂山遮挡移到了神道左侧;在陵寝门前增设了三路一孔玉带桥;裕陵隆恩门前的三路三孔拱桥两侧各建有一座平桥,这也成为后世定制;裕陵陵寝门前相较于景陵陵寝门前多了一条上架三座一孔拱桥的玉带河;裕陵的神道两侧有8对石像生,比景陵多出3对,规模仅次于孝陵。此外,裕陵的明楼、隆恩殿、东西配殿、隆恩门、东西朝房以及裕陵小碑楼等主体建筑的阶条石均为整块艾叶青石料,在历代陵寝中均很少见。
裕陵妃园寝
裕陵妃园寝是清东陵内建造的第三座妃园寝,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破土动工,乾隆十七年(1752年)竣工;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1755年~1762年),又进行了扩建;其内葬有乾隆帝死后被贬的乌喇那拉皇后和35位妃嫔,传说中“香妃”的原型容妃也葬于清东陵的裕陵妃园寝内。该园寝规制接近于景陵皇贵妃园寝,但也有所不同,例如,其享殿前未设丹陛石,园寝门开在享殿两侧的面阔墙上,有一座方城明楼,后院内建有34座小宝顶。
裕陵妃园寝目前只有两个开放的地宫,分别为纯惠皇贵妃地宫和容妃地宫。其中,纯惠皇贵妃地宫位于裕陵妃园寝的最前排正中位置,主要由墓道券、闪当券、罩门券、石门、门洞券、梓券、金券等组成,安葬人物有纯惠皇贵妃(居中)和乌拉纳喇皇后(东侧),是园寝中规制最高的一座地宫;而容妃地宫位于裕陵妃园寝的前数第三排、东数第一座宝顶之下,主要由罩门券、石门、门洞券、梓券、金券等组成,清理时发现有椁无棺,且椁的一侧被砍成了一个长方形洞,椁的前后还各有一块卡棺石。
定陵
定陵为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守的陵寝,位于清东陵最西端的平安峪,右临西大河,朝对天台山,隔岸是黄花山;始建于咸丰九年(1859年)四月十三日,在1861年咸丰帝崩逝之后开始大规模营建,并于同治五年(1866年)十二月竣工,历时近七年半,共计花费了300余万两白银。[由于咸丰帝在位期间正处于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爆发以及外国侵略者大肆掠夺的阶段,因此“定陵”的命名包含了当时朝廷迫切希望“国家恢复安定、重新繁荣富强”的祈愿。定陵地宫内主要安葬了咸丰帝(1831~1861)和孝德显皇后“一帝一后”2人。
定陵神道于孝陵一孔桥与七孔桥之间与孝陵相接,沿途有五孔平桥、一孔涵洞、五孔神路桥、五孔平桥、石望柱、石像生、牌楼门、神道碑亭等建筑。由于定陵地形陡峭,所以从神路楼到石像生、神道碑亭、三孔桥直达隆恩门,具有“里程短、布局紧”的特点。定陵的规制在清代皇陵制度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在“遵照典礼之规制,配合山川之胜势”原则的指导之下,最后基本上继承了祖陵规制,局部仿效宣宗慕陵,又部分按照景陵、裕陵、昌陵等祖陵规制进行建造,例如桥北的东西朝房、班房的规制均与孝陵相同,隆恩门以内的建筑大多遵从祖制,设有隆恩门、燎炉、配殿、隆恩殿、陵寝门、石五供等;同时也采纳了部分建制慕陵的意见,例如撤消了大牌楼、二柱门,后院较前院变窄,地宫内不再雕刻经文、佛像,地宫下设置龙须沟,地宫顶采用蓑衣顶形式等。此外,定陵的建筑也有其创新之处,例如定陵石栏杆只将月台的东、西、南三面围过来,而不设在大殿的两侧及后面;在金券石券上用城砖灰砌灌浆,垒成庑殿蓑衣顶,然后用三合土夯成长圆形宝顶;在月台、礓[jiāng]礤[cǎ][u]两侧都安装了石栏杆,将砖砌礓礤改为石砌台阶,并且将礓礤分成上下两段,中间连以平台;改变了以往用城砖垒砌的惯例,而以青白石垒砌;裁撤了圣德神功碑亭、一孔拱桥、二柱门;将陵寝门前的玉带桥改为三座平便桥;将石像生改为5对等。
菩陀峪定东陵
菩陀峪定东陵为慈禧太后(1835~1908年)叶赫那拉氏的陵寝,又称“慈禧陵”,位于定陵东侧约1千米的菩陀峪,初建于同治十二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