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随着完工。
景陵妃园寝在布局上仅有宫殿区,该陵寝自北向南依次设有园寝门、享殿、燎炉、宫门、东西班房、东西厢房以及一孔拱桥和平桥。大门、享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并以绿琉璃瓦覆顶。厢房、班房均以布瓦覆顶。后院建有49个小宝顶。
孝东陵
孝东陵为孝惠章皇后(顺治帝的皇后、康熙帝的母后)博尔济吉特氏(1641~1717)的陵寝,位于孝陵东侧,故名“孝东陵”,是清朝入关以后所营建的第一座皇后陵,建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之前,但具体的始建时间和竣工期不详,准确年代有待考证。孝惠章皇后去世后,由于当时的丧葬制度发生了变化,已经实行土葬而非之前的火葬,因此无法再将孝惠章皇后葬于孝陵,只能单独给她修建陵寝。由于当时制度尚不完备,在该陵内还陪葬了28位顺治帝的妃嫔,因此形成了皇后陵兼纪园寝的局面。
由于孝东陵是第一个皇后陵,因此其为之后的一些皇后陵和妃园寝的营建确立了一种规制和模本。孝东陵以黄色琉璃瓦覆顶,采用“前朝后寝”的建筑规制,布局为神路区仅设一路三孔桥,宫殿区不设二柱门,其余则与皇帝陵相同。陵园的隆恩门外建有东西朝房,并配有隆恩殿、东西配殿,以及由方城、明楼、宝顶和石五供等为主要建筑的后寝等。
昭西陵
昭西陵为孝庄太后(孝庄文皇后)的陵寝,位于清东陵风水墙外距离陵园总门户大红门东侧不远处,四周地势平坦开阔,没有其他帝后的后帐和东西砂山环绕,是清王朝第二座皇后陵,也是级别最高、建筑规制最特殊的皇后陵,还是清东陵唯一一个建在风水墙外的陵寝;陵墓建制完备,规模相当,自成一体,并拥有两层围墙;建于雍正三年(1725年),竣工期不详,其内葬有被誉为“清朝兴国太后”“大清国母”的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1613~1687)。孝庄文皇后死后,其孙康熙为感念祖母恩德,特下旨将紫禁城内刚建成的慈宁宫东边的五间大殿拆运至清东陵,为祖母停灵建了“暂安奉殿”,之后“暂安奉殿”正式建成陵园,并定名为“昭西陵”,意为“昭陵(皇太极之陵)之西的陵墓”。
昭西陵因由“暂安奉殿”改建而成而具有与其他皇后陵迥异的特殊建筑规制,例如,神路区只设下马牌和神道碑亭,由于地势原因而没有建马沟槽和桥梁涵洞,并且如今绝大部分都已被毁;宫殿区建了两层围墙,外层围墙的正面设置了隆恩门,内层围墙的正面设置了3座琉璃花门;陵寝门设置在隆恩殿左右的卡子墙上等。此外,从基址上看,昭西陵最南端是下马碑、神道碑亭,仅存残碑,这些都是超越皇后陵等级的建筑。碑亭东侧为神厨库,仅存围墙。东西朝房各五间。孝庄文皇后的坟冢之前排列了石刻的圆鼎、香炉和花瓶等石五供,而在进入宝顶的丹陛上雕刻着龙凤图样。不同于其他清朝帝王及后妃的歇山顶陵寝大殿,昭西陵隆恩殿采用了重檐庑殿顶,以彰显孝庄太后至高尊崇的地位,而如今昭西陵隆恩殿破坏严重,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
景陵皇贵妃园寝
景陵皇贵妃园寝,俗称“双妃园寝”或“双妃陵”,是清东陵内建造的第二座纪园寝,位于景陵东旁,在景陵妃园寝的东边,是乾隆皇帝即位后不久为对其有抚育之恩的悫惠、惇怡两位皇贵太妃单独修建的园寝,同景陵妃园寝一样,也是附属于景陵的妃园寝,其兴工、竣工日期均有待考证。
景陵皇贵妃园寝的规制超出了景陵妃园寝,除了琉璃瓦采用绿色之外,其余规制几乎与皇后陵等同,因此成为了清代等级最高的妃园寝,被誉为“清朝诸妃园寝之冠”。该园寝增加了绿瓦单檐歇山顶的东西配殿;有两座绿色琉璃瓦明楼并肩而立;享殿月台前设置了雕刻着“丹凤朝阳”图案的丹陛石;宫门外诸建筑的屋顶均为灰布瓦,园寝的宫门、大殿、明楼、墙帽等均为绿琉璃瓦盖顶。
裕陵
裕陵为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的陵寝,相传是乾隆自点的穴地,于乾隆八年(1743年)破土动工,竣工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历时近10年。由于裕陵修建于清朝国势鼎盛时期,因此其在建筑规模和建筑艺术上均具有较为突出的代表性。“裕”有“富饶、宽宏”之意,“裕陵”之名不仅是对乾隆帝政绩的赞誉,同时还有希望乾隆帝能够保佑国家未来富强、兴盛的祈愿。裕陵地宫共葬有乾隆皇帝(1711~1799)、孝贤皇后、孝仪皇后、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和淑嘉皇贵妃等“一帝二后三妃”,共计6人。由于乾隆皇帝非常信仰佛教文化,因此在其陵寝裕陵内佛家文化物品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