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边疆安定,三次亲征漠北。 [148]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清军大破噶尔丹,噶尔丹败归科布多,伺机而动。 [149]康熙三十年(1691年)夏,康熙同喀尔喀与内蒙古的王公们会聚于多伦诺尔,史称“多伦会盟”。此次会盟标志着喀尔喀三部归顺清朝。 [152]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再次亲征, [150]昭莫多之战,清军击溃噶尔丹主力军队,噶尔丹兵败流窜。 [151]康熙时期,清朝将喀尔喀蒙古并入版图,为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奠定基础。
康熙帝亲政后,着手强化皇权。他一方面勤于政务,举行御门听政; [144]另一方面,他在康熙十六年(1679年)设立南书房,“拣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充之”。 [145]削弱了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及外朝内阁的权力,强化了皇权。而且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了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康熙帝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1669年,康熙下令废除圈地令,以后永远停止圈地,并规定所圈土地应退还给农民。 [147]从1671年起,陆续放宽垦荒起科年限,并规定垦荒有成绩,据开垦多少,给予不同官职,这促进了垦荒的积极性。到康熙末年,全国荒地基本上得到开辟。1685年,康熙又规定民间新垦田亩,“自后永不许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旗主的经济扩张,有利于自耕农民。康熙还下令将明朝藩王的庄田改为“更名田”。 [46]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廷决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新增人丁,不收丁税, [146]即所谓“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样丁税额数便固定下来了,实现了地丁合一。
,!
康熙南巡归朝图(局部)
康熙时期,康熙帝重视笼络汉人。康熙帝明确宣布他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程朱理学为治国之本。康熙帝曾举办博学鸿儒科,并去江宁祭拜明太祖孝陵,亲临曲阜拜谒孔庙。 [153]康熙帝还大兴文治,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佩文韵府》《数理精蕴》《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康熙中期以后,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至乾隆年间,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等地的丝织业都很发达。江南的棉织业、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了历史高峰。至18世纪中叶,清朝人口也大大增加。
承前启后
主词条:清世宗改革
1722年,康熙帝去世,雍正帝登基。康熙晚年,吏治松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 [48]为此雍正帝训谕各级文武官员,如因循不改,必定重罪严惩。 [172]雍正朝进行一系列政策,继续强化专制主义君主权力。完善密折制度,皇帝特许的官员才有资格上密折。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雍正帝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跪奏笔录。 [179]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180]
清世宗雍正帝
雍正帝继续执行清朝的扩张政策。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于雍正元年(1723年)支持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纠集二十万人进攻西宁反清, [173-174]雍正帝命年羹尧、岳钟琪率兵讨伐,取得大胜,青海完全归入清朝版图。 [175]为此清朝领部分西康地区,又在西宁与拉萨分置办事大臣与驻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区。将喀尔喀蒙古并入清朝;于1727年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确立中俄中段边界。 [176]1729年,雍正帝以傅尔丹与岳钟琪兵分两路于科布多对抗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 [177]最后于和通泊之战战败。 [178]1732年,噶尔丹策零东征喀尔喀蒙古,兵至杭爱山,被喀尔喀亲王策棱击败。1734年,清准和谈,以阿尔泰山为界,西北大致和平。 [49]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农业生产,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从直隶巡抚李维钧之请,实行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的原则,改变过去按人丁、地亩双重征收标准,减轻了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负担。到乾隆时,这一政策推广到了全国。 [181]之后,人口急剧增长。雍正帝废除了贱籍,于1723年四月发出第一道“开豁为良”的谕旨。雍正帝在下令开豁乐户贱籍的同时,又令各省检查,如发现本地也存在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