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其甚为忌惮。符彦卿的三个女儿分别为周世宗柴荣、宋太宗赵光义的皇后。史称“自(周)恭帝及(宋)太祖两朝,赐诏书不名”。《东都事略》亦称符氏“近代贵盛,无与为比”。
北宋时期画家
共7个词条4.1万阅读
王希孟
王希孟(1096年—?),北宋晚期着名画家,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然而史书中没有他的记载。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宋徽宗慧眼独具,认为:“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王希孟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
张择端
张择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又字文友。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画家之一。张择端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张择端生活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异常尖锐的北宋末年。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他创作了历史长卷《清明上河图》。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张择端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是中国12世纪初期一幅杰出的风俗画,在北宋风俗画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此画集宋代各画种的高超技艺于一图,纷繁多变,于繁杂间游刃有余,实为中国古代绘画之瑰宝。此外,还有《金明池争标图》传世,亦为艺术杰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文同
文同(1018年~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着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年)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从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米芾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世居太原(今属山西),幼年随父徙居襄阳(今属湖北),自号海岳外史。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主要作品有《张季明帖》《李太师帖》《紫金研帖》《淡墨秋山诗帖》等。所书《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是“天下第八行书”,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
北宋五子
共5个词条3.6万阅读
邵雍
北宋着名理学家
周敦颐
儒家理学思想鼻祖
张载
理学的奠基者之一
程颢
开创新儒学
北宋着名书法家
共8个词条2.4万阅读
苏轼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嘉佑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佑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