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高跷、逛庙会。
北平传统元宵节有街头表演习俗,如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全城庙会更是盛极一时。
早些年猜灯谜常与花灯结合,成为文人雅士和百姓的娱乐方式。
但1942年战乱中,这类集体性街头活动被日伪政权限制,一方面因物资(如道具、服装)短缺,另一方面日军为压制民间活力,避免活动成为抗日宣传的载体。
部分乡村或偏远地区可能在小范围内保留,但规模远不及和平时期。
北平当时属于沦陷区,而华北抗日根据地(如平西根据地)的元宵节可能呈现不同景象——
根据地军民会在反“扫荡”间隙组织小型庆祝活动,融入抗日宣传(如猜灯谜内容结合抗战口号),体现“革命乐观主义”,但这与北平沦陷区的情况形成对比。
刘平寇所在的村子属于,平西根据地的前沿,这里也是军民融合一起庆祝。
害怕鬼子会在节日偷袭,根据地附近村子会。
组织青壮年民兵组成巡逻队,在村口、山路设岗哨,检查过往行人,防止汉奸渗透。
儿童团负责传递消息,用“放鞭炮”“敲锣鼓”的暗号传递敌情(例如不同节奏的鼓声代表日军距离远近)。
部分村庄将庆祝活动改为“分散式”,以自然村或家庭为单位,避免大规模聚集,同时保证岗哨、生产(如纺线、磨面)不中断。
节日形式:“苦中作乐,以节庆凝聚抗日决心”
简易花灯与抗日标语结合:军民利用废纸、旧布料制作灯笼,在灯罩上画上抗日漫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军民团结必胜”)或写标语,代替传统灯谜。
夜晚时,灯笼悬挂在村口或操场,形成“抗日灯展”,既是民俗活动,也是战时宣传。
自编抗日歌谣与戏剧:各村抗日救国会(妇救会、青救会)组织村民排练秧歌剧、快板、民谣,内容多为“反扫荡”“坚壁清野”“支援前线”等主题。
例如房山、门头沟那边的军民曾改编《闹元宵》民谣:“正月十五月儿明,鬼子扫荡不安宁,军民联手埋地雷,炸得日寇胆心惊”,在集会时传唱。
刘平寇所在的村里,今天游击队队长召开“拥军爱民”动员大会:
元宵节常作为军民联欢的契机,村民向八路军赠送自制的布鞋、炒面,干菜等。
部队则向群众讲解抗日形势,表彰“支前模范”。
刘平寇家就被表彰了。
村子里晚上,游击队今天在晒谷场举办小型晚会,战士表演拼刺刀演练、游击战术小品,村民则带来传统舞狮(简化形式,用布单和竹架制作),穿插抗日口号,将娱乐与动员结合。
会场布置了一圈的写着宣传标语的纸灯笼。
散场后,刘平寇告诉几个兄弟,明天来他家开个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