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线再直,不如在钢板上划得准’(尊重现实),但也承认‘先在电脑上改百遍,比在钢板上错一次强’(善用虚拟),这种清醒的边界感最难得。” 当他们带着边界数据返回时,飞船的记录仪自动生成 “虚实平衡手册”,手册的扉页是陈昊车间的对比图:左侧是实体机床加工的零件,右侧是对应的虚拟设计图,两者的尺寸误差标注为 0.005 毫米(完美吻合),图下写着 “虚拟围着现实转,才能少走冤枉路”。
青铜罗盘在虚实星系的 “镜像神殿” 里,揭示了 “虚拟与现实” 的平衡法则。这座神殿的壁画记录着星系的虚实史:因沉迷虚拟世界导致实体文明衰退的 “影族”,和因拒绝虚拟工具效率低下的 “石族”,罗盘的光带扫过壁画时,自动标注出 “平衡节点”:每次虚拟技术的应用都以服务现实为前提(如用虚拟训练替代危险的现实实验),每次现实发展都为虚拟提供更可靠的载体(如用实体能源支撑虚拟网络)。星遥看着居民们在壁画前设定 “虚实日程”(如每天现实劳动 6 小时,虚拟学习 2 小时),联想到车间的 “工作模式”:陈昊规定徒弟们先用虚拟软件练习新工序(虚拟试错),熟练后再上机床实操(现实执行),虚拟练习时间不得超过现实操作的 1\/3(避免本末倒置)。神殿的地面浮现出新的虚实法则:“最好的虚实平衡,是像镜子与照镜人 —— 镜子能映出人影(虚拟反映现实),但人不能走进镜子里生活(虚拟替代现实);人需要镜子整理仪表(虚拟辅助),但镜子不能决定人的模样(现实主导)。”
小雨的数据平衡树在 “意识花园” 里,开辟出 “虚实实验室”。访客可以在这里调节 “虚实占比” 参数:从纯现实(0% 虚拟)到纯虚拟(100% 虚拟),体验不同比例下的生活状态。当星遥输入 “理想虚实比”(现实 60%,虚拟 40%)时,实验室生成的全息影像显示:虚实星系的居民在现实中种植作物、制造工具(生存根基),在虚拟中学习技术、规划设计(提升效率),虚拟世界的所有成就都需在现实中验证(如虚拟设计的机器必须实体造出),现实中的难题则可在虚拟中模拟解决(如灾难应急预案)。影像的最后,所有星系的虚实系统连接成 “宇宙双态网”,网的中心是陈昊的车间 —— 实体机床与虚拟设计系统无缝对接,老机床的实体齿轮转动带动虚拟数据流,虚拟数据又优化着实体机床的运行参数(虚实完美协同)。
当 “本源二号” 完成虚实星系的探索任务时,平衡轴的银红色光带与星系的虚实边界膜连接,形成 “宇宙双态环”。环上的每个节点都标注着 “虚实平衡比”:迷雾星系虚拟占比 20%(需增加虚拟应用),永续星系现实占比 70%(需保持稳定),每个节点的光带都连接着地球车间的虚实转换装置 —— 陈昊当年改装的老机床,既能接收虚拟设计图,又能输出实体零件,成为最早的 “虚实平衡器”。星遥的意识水晶与宇宙双态环共振,她看到环的内侧刻满了虚实智慧:“虚拟是现实的镜子,能照见可能;现实是虚拟的基石,能承载梦想;平衡的虚实,是让镜子始终对着基石,让梦想在基石上生根,既不做沉迷镜中幻影的痴人,也不当拒绝借鉴的愚人。”
陈星遥在星际平衡学院的 “虚实平衡课” 上,给学生们展示的第一件教具,是从虚实星系带回的 “双态扳手”—— 扳手的实体部分是陈昊锻造的钢质握把(现实触感),扳手的功能显示则是虚拟投影(如扭矩数据),虚拟投影只能在实体扳手附近 10 厘米内显示(边界限制),且必须与实体扳手的实际状态一致(数据真实)。“最好的虚实工具,是虚拟永远围着现实转,像影子跟着人走。” 她让学生们先凭手感使用实体扳手(现实体验),再结合虚拟数据调整力度(虚拟辅助),强调:“虚拟数据是帮手不是主人,最终拧紧螺栓还得靠手上的劲(现实)。” 有个来自虚实星系的学生提问:“当虚拟体验比现实更美好时,该如何坚守现实?” 星遥指着扳手的实体握把:“就像这钢铁的重量,虚拟永远模拟不出真实的质感与力量,现实的不可替代性,就是我们坚守的理由。” 她的意识水晶与学生的同步闪烁,水晶里,虚实星系的混沌边界被宇宙双态环厘清的画面,与陈昊用虚拟设计图校准实体零件的场景重叠 —— 他看着屏幕上的虚拟参数,手里的卡尺却始终以实体零件为准(现实优先)。
而在陈昊的车间里,那株与虚实星系 “虚实平衡符” 交织生长的共生芽,已经长成实体与虚拟共存的双态树。树干的实体部分扎根地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