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如消防车,多数是私人捐助。”
“这些车大多己使用超过七年,老旧不堪。
市民想捐款还得排队。”
“但企业或机构少有捐赠,造成两极分化。”
高溧洋点头:“我也有同感,救护车上都有捐款人签名。”
“而警局却没有,且多从事侦查工作。”
“如果签名外露,反而不好。”
姜子强笑道:“不愧是同行,一听就懂。”
“在警察协会和慈善组织帮助下,我们收到不少捐款。”
“但捐款人数不足救护车数量的十分之一。”
高溧洋理解了姜子强的意图。
他问道:“姜哥,你是想让我捐款?”
姜子强回答:“量力而行,别勉强。”
“这不是坏事,捐得多的可以和我们合作。”
“有助于保护公司利益。”
“另外,募捐活动也能配合推广。”
“做好事就得让人知道。”
高溧洋果断答道:“姜哥,这是好事。”
“即便无回报,只要能帮上忙。”
“我愿意尽全力支持警局的工作。
具体需要多少辆?”
姜子强轻轻摇头,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这个数字很难确定,一旦说出口就是个不小的数目。”
“我的建议是越多越好,具体数量由你定。”
高溧洋沉思片刻,心想如果提供的车辆太少,显得诚意不足。
他迅速做出决定:“那就十辆吧,每辆二十万的合资车,成交。”
姜子强兴奋地搓手,笑着说道:“好!高溧洋,你真是帮了我的大忙。”
“为了这件事,我费了不少心思,却连一辆车都没搞到。”
高溧洋说:“如果资金不够,可以告诉我,商会愿意捐款。”
姜子强回应:“咱们之间不用客气,这个数量远远不够。”
“三十辆就够好了。”
高溧洋思索后回答:“那就这么定了,我去和他们商量,看看能否捐赠三十辆车给你们。”
“这不仅是对我们商会的一种回馈,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
“真的吗?”姜子强猛地起身,向高溧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代表整个南方省的警察,感谢你!”
高溧洋有些意外,“姜哥太客气了,您这样的人物给我敬礼,我实在承受不起。”
姜子强连忙补充:“这是应该的,你的帮助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两人继续交谈至深夜,高溧洋态度认真,因为他的家庭背景多与警察相关,他对警察这份职业充满感情。
如果能提供更多车辆给警方,对案件侦破无疑是一种助力。
有利于保障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回到卧室后,高溧洋给苏盈盈拨通了电话,让她在万华大楼预订一间会议室,并发送了一条消息:明晚8点,商会副主席和理事需参加一场重要会议,未能出席者可派代表参加。
当天,高溧洋一首在家陪伴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