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林帅的英明领导,以及“努力生产就是支援新暹罗、就是爱国”的号召。会场周围有士兵警戒,结束时有专人记录签到。消极怠工或传播“负面情绪”者,将被视为“破坏分子”,后果严重。
**三、 分化与吸纳:构建新秩序基础**
1. **泰人精英的“归顺”:**
* 在观刑台上被吓破胆的几位泰人富商和开明贵族代表,收到了来自最高统帅部的“茶会”邀请。地点在守卫森严的统帅部小会客厅,而非血腥的刑场。林昭业并未亲自出席,由巴颂和一位LSIG的高级幕僚(精通泰语和本地事务的华人)作为代表。
* 茶会气氛看似温和,实则暗藏机锋。代表们被告知,新政权需要“稳定”和“建设”,需要“识时务、有担当”的暹罗精英贡献力量。只要“认清形势”、“服从大局”、“积极合作”,其人身安全和部分产业权益将得到保障,甚至有机会在新的权力架构中获得位置(虚职或特定领域实权)。同时,也隐晦地提及了那些冥顽不灵者的下场(河滩景象历历在目)。胡萝卜与大棒并用,迫使这批人至少在表面上归顺,成为新政权的点缀和稳定泰人上层的棋子。
2. **华人力量的整合与动员:**
* 华人社区则是另一番景象。林昭业的威望在审判和处决后达到顶峰。各华人会馆、同乡会、商会领袖被召集,会议气氛热烈而充满拥戴。林昭业(或陈武代表)发表讲话,高度赞扬华侨的爱国热忱和在起义中的贡献,强调新暹罗是“华泰共荣之基石”,华人地位将“前所未有地提升”。
* 核心指令下达:**全力恢复华商经营;组建“华人治安协助队”,配合林军和“影子”维护社区及工厂秩序;深入动员捐款捐物,支援“新暹罗建设”和“祖国抗战”(后者渠道更隐秘)。** 华人社区被迅速组织起来,成为新政权最可靠、最积极的基层力量和执行者。复仇的快感转化为对新秩序的狂热拥护。
3. **学生与知识分子的“引导”:**
* 曼谷的几所大学和中学被重点关注。林昭业深知青年思想的重要性。由情报部和宣传部门精心挑选的“进步学者”(多为亲华或曾被伪政府打压者)和归国留学生,被安排进行校园演讲。
* 演讲主题集中于揭露日寇和伪政权的暴行、歌颂起义的正义和林昭业的“救国救民”、宣扬“泰华青年共建新暹罗”的理想。同时,由“影子”控制的“暹罗青年先锋会”开始在校园活动,吸纳“积极分子”,监视“不稳定因素”。试图引导青年群体的思想,为新政权培养后备力量。
**尾声:铁幕下的蓝图**
夜幕再次降临曼谷。戒严解除后的城市,灯火比前几日多了些,但街道上行人依旧稀少,步履匆匆,交谈声压得很低。巡逻队的皮靴声和装甲车低沉的引擎声,是夜晚的主旋律。
最高统帅部顶层办公室。
林昭业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这座正在他意志下强行扭转航向的城市。窗外是稀疏的灯火和无处不在的阴影,窗内则灯火通明。
巨大的办公桌上,摊开着几份文件:
* 《曼谷及周边地区肃清工作总结与下一阶段目标》:由“影子”呈报,列出了己清除的旧势力骨干、监控中的可疑分子名单,以及需要进一步渗透和控制的领域(如宗教场所)。
* 《核心产业复工及战时生产计划》:由LSIG幕僚团制定,详细规划了兵工厂、钢铁厂、化工厂的产能爬坡目标,以及如何利用现有资源维持民生最低需求。
* 《暹罗临时政府架构草案(初稿)》:一个以“最高军事统帅”为核心,融合军方(巴颂、陈武)、情报系统(影子)、LSIG经济班底以及少量归顺泰人象征性代表的集权架构图。
* 《对华秘密援助通道优化方案》:如何利用新掌控的港口和边境通道,更隐蔽高效地向国内输送物资。
巴颂、“影子”、陈武以及几位核心幕僚肃立一旁,等待指示。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冰冷的、高效的、不容置疑的氛围。
林昭业的目光从文件上移开,再次投向窗外黑暗与灯火交织的曼谷。河滩的血腥味似乎还在鼻尖萦绕,但更强烈的,是一种掌控一切的冰冷意志。
“效率不错。”他淡淡开口,声音不高,却让房间内所有人精神一振,“但这只是开始。曼谷的‘秩序’,要用铁与火来锻造,也要用效率来维持。”
他指向那份《临时政府架构草案》:
“架构要简化,权力要集中。巴颂,你负责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