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路上,王轱辘让孙子推他去村里的小卖部。小卖部早已不是当年经营时的模样,宽敞明亮的店面里商品琳琅满目,还配备了自助收银机。但柜台后面坐着的依然是赵婶,只不过当年精干的妇女如今已是满头白发。
\"王大哥,来点什么?\"赵婶笑眯眯地问,\"新到了一批黄桃罐头,可甜了。\"
\"来两罐吧,岳母爱吃。\"王轱辘指着货架,\"再拿一包芝麻糖,孩子们喜欢。\"
赵婶一边取货一边说:\"听说合作社要招新人了?我家老三大学毕业了,学的就是农业,您看...\"
\"让娃直接去找梨叶。\"王轱辘爽快地说,\"现在合作社的事都是年轻人做主了。\"
提着东西出来,迎面碰上老支书拄着拐杖慢悠悠地走来。两个老人相视一笑,默契地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下。王青山懂事地说去帮太姥姥做饭,一溜烟跑了。
\"时间过得真快啊。\"老支书望着远处的青山感叹,\"记得李青刚来村里时,你还是个老光棍。\"
王轱辘顺着他的目光望去。青山依旧苍翠,只是山脚下的村庄早已变了模样。整齐的二层小楼取代了当年的土坯房,村中心建起了文化广场,傍晚总有老人跳舞、孩子玩耍。
\"李青看到了,一定满意。\"老支书拍拍王轱辘的肩膀,\"你们把青山村建设得这么好。\"
王轱辘低头看着自己粗糙的双手,上面布满了岁月和劳作的痕迹:\"是她有眼光,有魄力。我不过是跟着她的脚步走。\"
正午的阳光越发强烈,两个老人慢慢往家走。王轱辘家的小院如今扩建了不少,但李青亲手栽的梨树还在,枝叶繁茂,投下一片清凉的阴影。沈雅琴正在树下摘菜,年近八旬的老人腰板依然挺直,只是动作比从前慢了些。
\"回来啦?\"沈雅琴抬头微笑,\"梨叶呢?\"
\"一会儿就回。\"王轱辘把黄桃罐头递给岳母,\"赵婶说这个甜。\"
厨房里传来锅碗瓢盆的声响和孩子们的嬉闹。王思远正煞有介事地站在小板凳上擀饺子皮,小脸沾满了面粉。emily在一旁调馅,不时纠正女儿的手法。王青山则认真地剥着蒜,时不时偷吃一颗,辣得直吐舌头。
午饭时分,菌生和梨叶前后脚进门。一家人围坐在梨树下的大圆桌旁,酸菜鱼的香气混合着饺子的味道,在院子里弥漫开来。王轱辘看着眼前这一幕,突然觉得胸口暖暖的。李青不在了,但她留下的爱和牵挂,就像这梨树的根系一样,深深扎在家庭的土壤里,滋养着每一个人。
饭后,梨叶和菌生匆匆赶回合作社接待省里的专家。沈雅琴带着两个孩子午睡,emily去养殖区查看新出生的小猪。王轱辘摇着轮椅来到书房,从抽屉里取出一个木盒。盒子里是李青的遗物:一副老花镜,一支用秃了的钢笔,还有他们唯一的合影——年轻时在麦田里拍的,两人都笑得很灿烂。
窗外传来拖拉机的轰鸣声,那是翻耕机开始工作了。王轱辘把照片放回木盒,轻轻抚摸了一下,然后摇着轮椅出门,向麦茬地驶去。风吹过麦茬,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大地在诉说一个关于生命与传承的故事。
而他知道,自己依然是这个故事的一部分,直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