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会上,梨叶红肿着眼睛做汇报。她展示了高原麦种的最新数据,声音虽然哽咽但条理清晰:\"...第三代的抗旱性已经达到预期指标,可以在西北地区推广试种。\"她顿了顿,\"这是爷爷...李教授最后参与的项目。\"
会议室里一片肃穆。菌生站起来接过话题,详细讲解了种植要点。年轻人眼下的黑眼圈显示他一夜未眠,但技术细节没有丝毫差错。
工作是最好的疗伤药。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合作社的运转逐渐恢复正常。只是每天清晨,总会有人在李建国常坐的位置放上一杯热茶;每次会议,他的笔记本依然摆在桌上;每个重大决策,大家还是会不自觉地想:\"李教授会怎么说...\"
一个月后的清晨,李青来到新建的农业博物馆。父亲的纪念角刚刚布置完成,展柜里陈列着他的工作日志、研究手稿和那台老旧的相机。墙上挂着放大的照片,记录着他为青山村奉献的一生。
最引人注目的是展厅中央的全息投影,那是根据菌生的编程还原的李建国讲课场景。老人栩栩如生地站在麦田里,正在讲解如何判断麦粒成熟度。李青伸手触碰投影,光影在她的指尖流动,仿佛穿越时空的触碰。
\"妈。\"梨叶不知何时站在身后,手里捧着一个相框,\"我从爷爷的抽屉里找到这个。\"
相框里是李青小时候的照片,扎着羊角辫,手里举着一株麦苗,笑得灿烂。照片背面是父亲的字迹:\"青青第一次认识麦子。\"
泪水终于决堤。李青抱着相框,肩膀剧烈地抖动。梨叶轻轻搂住母亲,就像小时候母亲搂着她一样。
\"爷爷最骄傲的,就是把您培养成了接班人。\"梨叶轻声说,\"现在轮到我们了。\"
走出博物馆时,阳光正好。李青看见王轱辘的轮椅停在试验田边,两个小身影摇摇晃晃地围着他转。原来是梨生带着妻儿回国定居了,王青山和王思远正在爷爷的指导下,笨拙地给新栽的麦苗浇水。
更远处,沈雅琴正在国际学校的花园里给孩子们上课。金丝眼镜链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她手里拿着李建国留下的五谷标本,声音清晰地传过来:\"...这是麦子,这是稻谷,这是黍米...李爷爷希望你们记住,粮食来之不易...\"
风吹过麦田,掀起层层绿浪。李青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芬芳和新苗的清香。在这片父亲深爱的土地上,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着。每一株破土而出的幼苗,每一个茁壮成长的孩子,都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合作社的钟声敲响,新的一天开始了。李青整理好衣襟,大步走向等待她的人群。身后,父亲的微笑在阳光下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