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会战至多拖延四个半月,更由于我的搅和,还可能更久。
为此我命令,多在难民中招募工匠,拓展这个山洞,并且在周边设置互相连通的坑道防御设施,务必在霜降前完成兵工厂一期工程。"
"得把防御工事修成蜂窝状。" 二叔拄着工兵铲走过来,靴底沾着带铁锈的红土,"我准备让弟兄们在山腰挖了三条暗渠,既能引水又能藏人。" 他指向西侧峭壁"等机床到位,从霍山运来,就安装在这个矿洞之中。"
徐剑飞下定决心:"告诉弟兄们,从今晚开始,招募民工,三班倒,谁耽误了工期,就拿谁去填机枪眼!"
,!
当徐剑飞一声令下,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骤然掀起建设热潮。充裕的资金如活水般注入基建脉络,而流离失所的难民则化作最坚实的劳动力 —— 夯机声与号子声在旷野上交织,原本用于防御的国防工事,正悄然蜕变为兼具军事价值与民生意义的多棱镜。
那些蜿蜒的战壕,连着着一个个防守兼备的坑道,既能隐蔽转移兵力,又在雨季成为排水系统;
一个个洞窟广大的洞窟,就成了重炮航弹都拿他无能为力的暗堡,巧妙预留了粮库通风口,战时是火力据点,和平时可作物资存储点。
成千上万的难民握着铁锹镐头,在工地上换取糊口的工钱,他们砌起的不仅是砖石壁垒,更是重新站立的尊严 。
当老人用布满老茧的手,接过第一笔工钱时,浑浊的眼睛里就重燃的何止是对温饱的渴望,更是对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的期盼。
工事建设以惊人的速度推进:三个月内,环形防御带,已勾勒出根据地轮廓,坑道群与交通壕组成的立体防线如蛛网密布;与此同时,附带修建的简易公路贯通了周边村镇,临时搭建的工棚区,逐渐演变成有诊所、食堂的临时社区。
徐剑飞的算盘打得透亮:当国防工事同时扛起 “保家” 与 “赈民” 两面大旗,四通八达的坑道,不仅是防御体系,更是将军事需求与民生救济,熔于一炉的战时智慧 —— 那些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的身影,既是构筑防线的劳工,亦是未来根据地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从此以后,谁对鄂豫皖抗日军不竖大拇哥,给一个:“抗日军,恩人。”
喜欢抗日特战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