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在这座钢铁熔炉里,真正的“吸收”,需要的不仅是海绵般的饥渴,更需要一把能剖开迷雾、指引方向的冰冷快刀。而这把刀,有时就握在最意想不到的人手中。
傍晚,夕阳的余晖将图书馆巨大的落地窗染成一片温暖的金红,却无法驱散室内沉静肃穆的寒意。空气里弥漫着纸张、油墨和旧木头书架特有的、混合着尘埃的干燥气息。一排排高耸的书架如同沉默的钢铁森林,投下深邃的阴影。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书页翻动的轻响,以及压抑着的、偶尔一两声咳嗽,构成这里唯一的背景音。
林卫国坐在一张靠窗的长条桌角落,面前摊开的不是教材,而是厚厚一摞从图书馆深处翻找出来的、纸张己经泛黄发脆的《战术研究》旧期刊合订本。他像一头闯入陌生丛林的小兽,带着近乎贪婪的饥渴,却又小心翼翼地翻动着那些承载着历史尘埃的纸张。手指抚过那些印着“XX高地防御作战经验总结”、“XX地域穿插迂回战例剖析”的标题,仿佛能触摸到字里行间弥漫的硝烟、牺牲的沉重和指挥员在电光火石间的决断。
他看得极慢,眉头紧锁,不时在摊开的笔记本上奋笔疾书。笔记本的页面早己被他用各种颜色的笔迹、符号、箭头和潦草的批注填满,如同一张疯狂生长的思维导图。那些来自不同年代、不同战场、不同指挥员笔下的经验碎片——成功的穿插路线选择、惨痛的兵力配置失误、反斜面工事的巧妙利用、步炮协同的精确时间节点……如同散落西处的珍珠,被他一点一滴地拾取、分类、对比、揣摩。他时而恍然大悟般在笔记本上重重划下一道线,时而困惑地咬着笔杆,眼神放空,试图在脑海中复盘某个复杂的地形和敌我态势。
沉浸在这种跨越时空的战术推演中,林卫国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周遭的一切。首到——
“啧啧,林卫国,你还真是……不挑食啊?”一个带着明显调侃意味的清亮声音,打破了林卫国周围的思维屏障。
林卫国猛地抬起头,像从深水中被拉出。周锐不知何时站在了他桌旁,手里拿着一本崭新的、封面印着炫目英文标题的《现代信息化战争理论前沿》。他微微俯身,目光扫过林卫国面前那堆散发着陈旧气息的期刊合订本和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如同天书般的涂鸦,嘴角噙着一丝玩味的笑意,眼神里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一种优越感混合着不解的审视。
“这些老古董,”周锐伸出修长的手指,用指尖轻轻点了点那堆泛黄的期刊,仿佛怕沾上灰尘,“几十年前的战例,武器代差都隔了几代了,经验主义害死人啊。”他摇摇头,语气带着一种过来人的笃定,“现代战争,打的是体系,是信息,是精确制导,是指挥链路的通畅。靠翻这些故纸堆学打仗?”他轻笑一声,带着点怜悯,“效率太低,方向也偏了。*卡.卡^晓`说*王? _冕`费+跃~黩¨看看这个,”他扬了扬手中那本崭新的英文书,封面上的卫星图片和作战网络图闪着冷硬的光,“这才是未来。”
林卫国的脸颊微微发烫。周锐那居高临下的目光和话语,像细小的针,刺破了他沉浸在历史经验中获得的短暂充实感。他看着周锐手中那本崭新的、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前沿”,又看看自己面前这堆散发着霉味的“古董”,一种强烈的自我怀疑瞬间涌上心头。难道自己真的在浪费时间?方向错了?他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发现自己对周锐口中那些“体系”、“链路”、“信息化”的概念,理解得极其模糊,缺乏有力的论据。
就在这时,一个低沉浑厚、带着金属摩擦质感的声音从桌子对面传来,如同沉闷的鼓点,敲散了林卫国的窘迫和犹豫。
“方向偏了?”
是赵大骅。他魁梧的身躯如同半截铁塔般矗立在桌子对面,手里还捏着一本厚得能当砖头的《装甲集群突击战术发展史》。他浓黑的眉毛拧在一起,铜铃般的眼睛瞪着周锐,里面燃烧着被轻视的怒火。
“放屁!”赵大骅的声音猛地拔高,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如同炸雷,引得远处几个看书的人不满地抬头张望。他毫不在意,蒲扇般的大手“啪”地一声拍在桌面上,震得林卫国面前那堆旧期刊都跳了一下。
“没有这些老古董用人命填出来的经验,你那些花里胡哨的卫星导弹,知道往哪打?知道怎么打才最要敌人的命?”赵大骅的声音如同咆哮的坦克引擎,充满了力量感,他指着林卫国笔记本上那些潦草的地形草图和兵力部署箭头,“看见没?穿插!迂回!利用地形!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看家本事!是刻在骨头里的东西!是血换来的!你那些光鲜亮丽的理论,离开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