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他们换了伪军制服,请来“教官”——其实是新西军的参谋,教他们队列、射击,更教他们“演戏”。
“跟新西军碰面,要先开枪,往天上打。”教官在操场上踱步,声音压得低,“追的时候要喊得凶,跑的时候要慢——看见自己人,就往草里扔烟盒,里面塞情报。”
青壮们憋住笑,大声应“是”。他们中有曾在平型关打过仗的老兵,有在苏南搞过游击的农民,此刻都低着头,把“伪军”的身份当成最好的伪装。
三个月后,汪镇海看着送来的花名册,眼睛亮了——整整五万人,比梅机关和76号加起来还多。“宋先生真是我的左膀右臂!”他拍着宋之仁的肩膀,笑得满脸褶子,“这些兵看着就精神!”
宋之仁低着头,嘴角藏着冷笑。他知道这五万人里,有三成是抗日队伍的骨干,剩下的都是穷苦百姓——鬼子想掺沙子,派来的“监视哨”混在里面,就像一锅米饭里掉了几颗黑豆,根本掀不起浪。
很快,这些伪军就“立了功”。新西军在苏南打了个伏击,缴了汉奸的粮车,伪军“奉命追击”。双方在芦苇荡里交火,枪声噼里啪啦响得热闹,可子弹都往水里打。伪军连长对着对讲机喊:“新西军跑了!往东边跑了!”——其实是在报新西军的转移路线。
等日军带着76号的人赶过来,只看见满地弹壳和几个“被击毙”的伪军尸体——那是真正的汉奸,早就被安排成了“战果”。
更让汪精卫满意的是,这些伪军“清剿”汉奸时狠得像狼。有个克扣军饷的伪县长,被伪军以“通共”的名义抓起来,抄家时搜出的金条,一半“上交”,一半悄悄分给了当地百姓。“打得好!”汪精卫在电报里夸,“就该整治这些蛀虫!”
他对宋之仁越来越信任。这天,他把宋之仁叫到南京公馆,书房里檀香缭绕,墙上挂着“和平建国”的匾额。“之仁啊,我想让你当经济协调专员。”汪镇海递过委任状,“不用入政府,但是各部门的物资调配,你都能管。”
宋之仁心里一动,脸上却露出难色:“汪先生,我是个商人,怕做不好……”
“没人比你更合适。”汪精卫按住他的手,眼神里带着急切,“梅机关和特高课抢物资,76号又总捣乱,只有你能压得住。”
宋之仁“犹豫”了半晌,才接过委任状:“那我有个条件——只听汪先生的令,不跟日本人打交道。”
“好!”汪精卫一口答应。他不知道,这个“条件”成了宋之仁最好的挡箭牌。
上任第一天,宋之仁就遇到了烫手山芋。梅机关的河平扬一送来公文,要征用上海纱厂的五十万匹棉纱,给前线做军服——前线的日军冻得首哆嗦,催了十几次了。可特高课的南造云子却让人传话,说这批棉纱能在黑市卖高价,要截下来给“情报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