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吨都附着着高昂的关税与运输成本,更要在惊涛骇浪中穿越多方势力盘踞的海域。
这些经过远洋运输的精炼原油,都将被运往汉斯国,但是还要想办法避开代英以及高卢国的海上盘查。
这些海上威胁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运输线被掐断,汉斯国那些威风凛凛的装甲战车将有一部分沦为废铁,控油先进的装甲部队却因为缺少油料而无法启动;翱翔天际的战机只能蜷缩在停机坪,螺旋桨被逐渐锈蚀得斑斑点点;连军舰的钢铁巨轮也会陷入动弹不得的尴尬境地,舰炮在咸湿海风中渐渐失去准头,最终成为漂浮的海上靶标。
而如今,这座即将要矗立在黑土地上的工业巨兽正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生机。清晨五点,第一缕晨光尚未刺破云层,输油管道的震颤声己唤醒整个厂区。头戴安全帽的工人穿梭在蛛网般的管线间,操作台上跳动的仪表数字,如同精密的军事密码 —— 每日 795 万升的原油吞吐数据,正是支撑东北军战略扩张的关键密钥。
轰鸣的蒸馏塔足有十二层楼高,外壁斑驳的锈迹与新刷的银灰色防腐漆交错,恰似一位披挂新装的老将。塔顶喷出的白色蒸汽在零下三十度的空气中凝结成雾凇,宛如绽放的钢铁之花。随着齿轮咬合的铿锵声,蒸馏塔内的原油在 600 度高温下沸腾裂解,黏稠的黑色液体在精密分馏装置中经历十二道工序,最终化作晶莹的汽油、柴油与航空煤油,如同被驯服的猛兽,通过崭新的输油管网注入东北军的钢铁洪流。
在零下西十度的呼伦贝尔雪原,新换装的T-62改进型坦克群正进行战术演练。履带碾碎积雪的脆响与引擎的轰鸣交织,每辆坦克油箱里注入的精制柴油,都能保证其在极端低温下持续行驶 300 公里。与此同时,哈尔滨太平机场的停机坪上,米格-17战斗机群正在进行挂弹作业,高标号航空煤油赋予它们更远的航程与更强的爬升性能。而在旅顺军港,"远洋" 级驱逐舰的锅炉房里,司炉兵将特制重油铲入炉膛,跳动的火焰映照着仪表盘上稳定的蒸汽压力数值,为随时出航做好准备。
这场由新型炼化系统引发的能源革命,彻底改写了东北军 "靠天吃饭" 的被动局面。过去每逢寒冬,因燃油凝固而抛锚的车辆能排成长龙;如今恒温输油管道与防冻添加剂的应用,让钢铁洪流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能保持战斗力。当后勤补给线化作流淌的能源动脉,东北军的现代化强军之路,终于有了坚不可摧的物质根基。
回溯往昔,即便通过特殊渠道获得这些尖端装备,后勤补给的短板也如同枷锁般限制着战力释放。油箱见底的主战坦克沦为摆设,布满裂痕的履带在尘土中锈蚀,曾经的战场神话因能源困局折戟沉沙。但如今,得益于全新能源保障体系的建立,这些蛰伏的战争机器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距离奉天100公里远的秘密训练场上,签到获得的80年代混编合成装甲步兵师被章学良让系统安排在了这里,众多装甲车发动机的怒吼重新响彻云霄。T-80U 在起伏地形间腾挪转向,燃气轮机喷出的热浪卷着砂砾腾空而起;豹 - 2A4 精准命中数公里外的靶标,炮口硝烟尚未散尽便己启动下一轮突击。士兵们驾驶着这些 "钢铁伙伴",在不同作战环境中反复验证战术配合:步坦协同突破防线、装甲集群纵深穿插、复杂地形火力压制... 曾经因燃油短缺而中断的训练科目,如今正以近乎实战的强度有序推进。
空军方面,燃油消耗始终是制约重型武装首升机作战效能的关键瓶颈。AH-64 阿帕奇武装首升机的涡轴发动机每小时吞噬 500 升航空燃油,米 - 28"浩劫" 更是达到 600 升的惊人数字。在以往,执行超过 200 公里半径的长途作战任务时,飞行员必须精确规划加油点,甚至要冒着暴露航线的风险依赖地面油车补给。如今,随着系统馈赠的现代化精炼厂投产,航空燃油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更通过精密分馏技术产出了高标号航煤。
东北军航空队得以开展全要素实战化训练体系: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模拟超低空突防,于渤海湾复杂气象条件下演练编队协同,甚至在零下 40℃的满洲里雪原测试极端环境起降。飞行员们驾驶着挂满导弹的战鹰,在不同地形、气象条件下锤炼战术配合,作战半径较之前提升近三倍。这种高强度训练催生出新型作战模式 —— 武装首升机群可以配合装甲集群实施立体化突击,将制空权与制陆权深度融合,真正构建起空地一体的现代化作战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