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好小说网 > 现代社会,我是唯一道法高人 > 第131章 众志育苗拓荒境 微澜乍起藏隐忧

第131章 众志育苗拓荒境 微澜乍起藏隐忧

组成的“尖刀连”,奔赴了五个基地中环境最为恶劣、条件最为艰苦的——西北戈壁干旱基地。

当李伟和他的团队乘坐的越野车,行驶在通往基地的简易公路上时,车窗外,是无垠的、单调的土黄色。漫天的风沙卷起石子,打在车窗上,发出“噼啪”的声响。空气干燥得让人嘴唇开裂,目之所及,除了稀疏的骆驼刺,再无半点绿色。

“李老师,这地方……真是鸟不拉屎啊。”一个年轻的博士生看着窗外,咋舌道。

李伟的目光却异常坚定,他看着远处那片在风沙中若隐若现的白色建筑群——那是国家用“中国速度”在短短半月内为他们建起的集生活、实验、培育于一体的基地。他沉声道:“我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鸟愿意来这里拉屎,让这里长出比金子还贵的粮食!”

“我们的脚下,是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干旱与半干旱土地。如果我们能在这里成功,就等于为国家凭空开拓出了数亿亩的潜在粮田!记住,我们现在不是在做实验,我们是在为子孙后代,拓展生存空间!这是开疆拓土的大业!”

一番话,让车内所有年轻人的眼中都燃起了熊熊的火焰。

接下来的日子,是艰苦卓著却又充满希望的。

李伟带领团队,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极致专业与奉献。他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五十多度地表高温的炙烤下,一丝不苟地分析着土壤成分;他们顶着风沙,调试着每一根深入地下的高精度传感器;他们在深夜的灯光下,反复论证着基于气象数据建立的自动化滴灌模型。

他们的生活是枯燥的,是艰苦的,但他们的精神却是无比富足的。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手中捧着的,是整个民族的希望。

一个月后,万事俱备。

在一个黄道吉日——这还是袁老特意打来电话,笑着说“咱们也信一回玄学,沾沾张小道长的仙气”——全国五大基地,在国家电视台的全程首播下,同步举行了一场庄严而神圣的播种仪式。

西北戈凶地,李伟亲自戴上手套,从恒温保湿的育种箱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一枚枚颗粒饱满、闪烁着淡淡金光的“龙脉稻”二代种子。

他半跪在经过无数次改良的沙土地上,亲手将第一枚种子,轻轻地放入了预设好的穴中。那一刻,他感觉自己捧着的不是种子,而是一个民族沉甸甸的梦想,是恩师袁老耗尽一生心血的期盼。

“拜托了……”他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轻声呢喃。

奇迹,似乎再一次降临了。

在播种后的短短三天内,全国五大基地,近乎百分之百的发芽率,再次震惊了所有人!

嫩绿的秧苗,以一种无比强势的姿态,破土而出。在西北,它们顶开了干裂的沙土;在东部,它们无视了土壤中超标的盐分;在东北,它们甚至扛住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

希望的绿色,在神州大地的五个“绝境”之中,同时绽放!

接下来的一个月,是属于狂欢与喜悦的。

所有基地的秧苗都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各项生长数据,如株高、分蘖数、叶绿素含量,都完美地复刻了初代稻种的辉煌。

新闻媒体上,连篇累牍地报道着这一振奋人心的进展。《戈壁滩上起稻浪》、《龙脉稻,中国农业的定海神针!》、《破解粮食密码,我们做到了!》……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标题,点燃了全国人民的自豪感。网络上,无数网友将袁老、李伟团队的照片和张清源在青云山的照片P在一起,称他们为“农神、稷神与山神的梦幻联动”。

远在新疆的李伟团队,更是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他们每天都在田埂上奔走,用如同对待孩子般的爱意,呵护着每一株秧苗,详细地记录着它们成长的每一个细节。

然而,这份喜悦,在进入第二个月的时候,悄然地,出现了一丝不和谐的杂音。

那是一个黄昏,李伟照例进行每天的例行巡查。他走在田埂上,看着眼前这一片在夕阳下泛着金绿色光芒的稻田,心中充满了丰收在望的满足感。

可就在他走到试验田最西侧的边缘区域时,他敏锐的目光,忽然停住了。

他皱起了眉头。

那里的几株水稻,似乎……有那么一点不对劲。

它们的绿色,相较于稻田中心的那些同伴,似乎要黯淡了那么一丝丝。叶片的尖端,也出现了一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浅浅的黄色。

“可能是边缘区域的滴灌管道压力稍微有点不足,水分和营养供给慢了半拍。”他身边的助手说道。

李伟“嗯”了一声,没有反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