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着门外那片对所有人都开放的、可以远眺山河的庭院,又看了看门内,那片只属于他自己清修的、宁静的后院。
他心中,那早己成竹在胸的、真正的“规矩”,终于,清晰地,浮现了出来。
“贫道以为,三清观,当‘内外分治,随缘度化’。”
他看着二人,一字一句地,将自己的想法,道了出来。
“第一,山门大开,不拒凡尘。”
“从明日起,三清观外院,包括山门、主庭院、三清大殿、以及客堂在内,将正式,对所有游客与香客,全面开放。不设任何门票,不验任何身份。凡来者,皆是客。
他们,可以在殿前,敬上一炷清香,为家人祈福;也可以在井旁,取一瓢灵泉,涤荡身心。
殿前,可设一功德箱,随缘乐助,所得香火,分文不取,尽数,都将注入我们共同的慈善基金之中。”
“外院的日常管理,如安保、卫生、以及对香客的引导,便要辛苦陈叔,以及林总你所代表的‘护持会’,帮忙聘请一些可靠的人员,来维持秩序了。
如此,既可彰显道门之包容,亦可让贫道,免受俗务之扰。”
“第二,内院清净,非缘莫入。”
“而这道月亮门之后的内院,包括贫道的静室、丹房、藏书阁、观星台等地,将作为贫道个人的清修禁地,不经允许,任何人,不得踏入半步。
我们,需在此处,立下一块牌子,言明即可。”
林建民与秦教授,听到这里,都点了点头。这个“内外分治”的想法,确实高明。它既满足了“开放”,又保证了“私密”,一举两得。
但,最核心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那……道长,”林建民小心翼翼地问道,“究竟,何人,才有资格,跨过这道月亮门,见到您的真容,得到您的指点呢?”
这,才是所有人都最关心的问题。
张清源笑了。
他伸出三根手指。
“能见贫道者,只看三样东西。”
“其一,为‘我心之缘’。”他说道,“或许,是某日清晨,贫道偶有所感,会到外院散步;或许,是某日午后,贫道心血来潮,想与某位投缘的香客,在银杏树下,对弈一局。此,全凭贫道随心而动,不可预,亦不可求。”
“其二,为‘众生之缘’。”他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贫道虽身在内院,但外院发生的种种,贫道,自有知晓之法。若有那身怀大功德、或是心怀大至诚、又或是身陷大困厄的善信之人,其心,其念,若能与我之道,产生共鸣。贫道,或会,主动现身,与其一见。”
“其三,为‘引荐之缘’。”他看向林建民与秦教授,“便是要劳烦诸位‘护持会’的核心成员了。你们,身处红尘,识人断事,远胜于我。若真遇到那种,如霍老先生一般,非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求‘大道’、解‘大惑’的特殊之人,你们,可为其引荐。但,见与不见,最终,还看贫道自己的决断。”
“除此之外,再无他法。”
“不看其金钱,不看其权势,不看其名望。能见我者,唯‘缘’而己。”
一番话,说得是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林建民与秦教授,在这一刻,彻底地,心服口服了。
他们终于明白,这,才是真正的“高人风范”!这,才是真正的“仙家规矩”!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于山巅,笑看风云。他将自己,彻底地,从凡俗的价值体系中,剥离了出去。你想见他?可以。但那,与你是谁,你有什么,毫无关系。
那只取决于,你的“心”,以及,你与他之间的“缘”。
这门槛,看似没有门槛,实则,却是这天底下,最高,也最难跨越的门槛!
……
半月之后。
青云山,三清观,正式,对外,重新开放。
没有剪彩,没有宣传,甚至没有任何官方的通告。
但这个消息,却依旧通过各种渠道,迅速地,传遍了西方。
无数的游客、香客、以及那些早己等候多时的、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有心人”,开始涌向这座传说中的山峰。
他们发现,这座道观,真的,不收任何门票。
任何人,只要能凭自己的双脚,虔诚地,走完那段并不算轻松的山路,便能,踏入那座古朴的山门,亲身感受那如同仙境般的、充满了灵气的庭院。
他们可以在那宏伟的三清殿前,为那三尊宝相庄严、仿佛拥有生命的神像,敬上一炷清香,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