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模具,用来安装新的底火;最后是药量测量工具,确保每发子弹装药一致。"
王铁柱挠挠头:"林哥,你说的这些俺们听都没听过..."
"没关系,我会教你们。"林峰拿起一块木炭,在地上画起示意图,"看,底火击砧就是一个带凸起的小铁块,正好能卡进弹壳底部的凹槽..."
接下来的半天里,兵工厂变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大作坊。铁匠们按照林峰的设计打造各种简易工具;女战士们负责清洗和筛选可用的弹壳;老猎人们则贡献了制作黑火药的秘方。林峰亲自带领一组人从缴获的日军手榴弹中小心翼翼地提取无烟火药。
"这种炸药很敏感,"林峰警告道,"绝对不能有金属工具碰撞,静电火花也可能引发爆炸。"他用木勺和骨针一点点分离出手榴弹中的棉状火药,然后用水和酒精反复提纯。
傍晚时分,第一套子弹复装工具终于制作完成。粗糙但实用的底火击砧、用铁轨钢打磨的冲压模具、简易的药勺和弹头压装机...这些工具看起来简陋至极,但却是八路军第一条子弹生产线的雏形。
"开始测试。"林峰深吸一口气,拿起一枚清洗过的7.92mm弹壳。
第一步是整形。他将弹壳放入特制的模具中,用木槌轻轻敲击,使变形的弹壳恢复原有形状。然后是底火处理——用自制的小钩子清除旧底火残余,再用击砧重新塑造火台。
"最关键的步骤来了。"林峰将自制的击发药——一种硝酸钾、硫磺和雄黄的混合物——小心地填入弹壳底部的火台凹槽,然后用浸过蜡的纸片封住。
"这样真的能打响吗?"围观的战士们窃窃私语。
林峰没有回答,专注地进行下一步。他用小药勺量取提纯后的无烟火药,倒入弹壳,然后压入一枚手工铸造的铅弹头。整个工序完成,一枚复装子弹呈现在众人面前。
"谁来试射?"林峰环顾西周。
"我来。"张团长上前一步,接过那枚看起来有些粗糙的子弹。他熟练地将子弹压入自己驳壳枪的弹匣,然后对准远处的一棵枯树。
"砰!"
枪声清脆响亮,枯树的树干上应声出现一个新的弹孔。张团长退出弹壳检查——退壳顺畅,弹壳没有破裂,底火击发完全。
"成功了!"整个兵工厂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战士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有人甚至流下了眼泪。这意味着他们再也不用数着子弹打仗了。
"立刻开始批量生产!"张团长下令,"所有非战斗人员分成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复装子弹!"
林峰迅速优化了生产流程,将整个工序分成七个步骤,每个步骤由专人负责,形成了一条简陋但高效的流水线。女战士们心灵手巧,负责最精细的底火安装;铁匠们则集中精力生产更多的工具和模具;甚至连村里的孩子们都动员起来,帮忙清洗弹壳和搬运材料。
到第二天中午,这条土法子弹生产线己经复装了近千发步枪弹。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测试表明80%都能正常使用,这己经远超预期。
"按照这个速度,三天内我们能复装两万发子弹。"林峰向张团长汇报,"足够应付这次扫荡了。"
张团长重重地拍了拍林峰的肩膀:"小林啊,你又一次救了全团的命!"
正当众人沉浸在喜悦中时,通讯兵急匆匆地跑来:"报告!侦察兵发现一支日军小分队正在向根据地靠近,距离不到十里!"
"来得这么快?"张团长脸色一变,"准备转移!小林,立刻停止生产,拆卸设备!"
林峰刚要下令,却突然想到什么:"等等,团长。这支日军小分队有多少人?"
"大约十五人,轻装前进,没有重武器。"
林峰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这不像是扫荡部队...更像是侦察队。"
张团长立刻会意:"你是说,他们是来侦察我们兵工厂位置的?"
"很有可能。"林峰点头,"如果让他们活着回去报告,无论我们转移到哪里,鬼子的大部队都会紧追不舍。"
张团长的眼神变得冷峻:"我明白了。警卫连!准备伏击!一个鬼子也不能放跑!"
林峰补充道:"我们可以利用新复装的子弹,正好测试实战效果。"
"不,"张团长摇头,"你们技术小组立刻开始转移设备。战斗的事交给战士们。"他顿了顿,"不过...你那些自制武器,如果有能派上用场的..."
林峰会意,立刻带人搬出了三把改进型掷弹筒和二十发自制炮弹:"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