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三想起了自己当年上初中时,班上有一个同样很优秀的,考上中师的女同学李欣雨。!x^d+d/s_h.u¨.`c+o~m,据说三年中师毕业后,分配到了海都市方宁县城的一所小学,做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后又通过自己努力,考到了海都市里的一所小学继续做老师。
这样努力的同学,对教育肯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他相信:只要能做到对这个行业需求的全面了解,一定可以把在线教育做起来。
于是,朱三拿出手机,开始通过同学关系网查找李欣雨的联系方式。
这么多年没跟对方联系,一方面对方是女同学,那个年代的男女生是不太好意思联系的,另一方面就是自己虽在省属企业,却总是处在饥餐渴饮的边缘。
后来企业又破产了,自己虽能在股市里晃悠几两碎银,总归不是正经营生,所以也不好跟他们那些所谓的国家干部往一起凑。
电话通了的那一瞬间,彼此都感到很惊异。交谈中,李欣雨压根儿没有朱三想的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反而很热情地说:“朱家平同学,有什么事情尽管开口,只要能办的一定尽全力帮忙。”
朱三居然生出了一种莫名的感动,原来自己以前的那些想法都是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上,生出的一种自以为是的自卑感。¢w′o,d!e*s¨h^u-c′h¢e.n`g?._c?o?m′
李欣雨是一位性格开朗的语文老师,戴着一副银丝细边框的眼镜,显得颇有几分斯文,说话也比较文气,有一种知识分子的味儿在里边。
而朱三则完全不一样,以前跑销售,靠的是脸皮厚、嘴皮子溜,后在股市的跌宕起伏中,练就了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两人一见面,根本没有刚开始顾忌的尴尬。
周六这一天,两人到了预先约好的茶楼见了面。朱三作为男士,率先到场为李欣雨安排了一杯“碧潭飘雪”,这茶名儿叫得很文雅,适合李欣雨老师这样的身份,而他自己则来上一杯大红袍,有点儿那啥什么汉子的味道。
李欣雨不仅仅懂教育,而且懂得很深入,加上李老师有很高的教师素养,谈到教育,可以前知五百年,后知多少年。朱三觉得如果在线教育让李欣雨来做,才是最合适的。
对李老师而言,现在不是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因为公司在线教育的营销目前是他朱家平在全权负责。?萝′?拉$小,说D ¢a追|?最??o新|{1章£¥节?tμ
现在朱三虽然只是个部门主管,可主管上边没有部门经理、副经理,相当于这个部门就他在做主。
只是他现在的职务权限只能做营销和价格调整,真正要最后决策,还是得小苏总说话。
也就是相当于现在这个部门的决策权还在小苏总那里,或者说部门的经理还是小苏总兼任着。
朱三跟李欣雨谈天说地,从学生时代聊到就业的憧憬,从儿时的天真聊到成年后的迷茫,好在大家都在努力,都在成长,虽然不易,却也渐渐变好。
两人聊了一个下午,朱三对教育基本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任何服务面对的肯定都是有需求的群体,教育也不例外。当前最迫切需要这项服务的,就是在应试教育中等着出线的高中教育。
中国有高考,有高考就会有应试。要在应试中脱颖而出,只有加强平时的知识体系学习。
在线教育就可以做这方面的服务,帮助莘莘学子实现一朝高中的“科举梦”。
朱三得到这一信息以后,开始走访那些名校毕业的学子。从他们的口中去了解他们面临高考的时候,最大的需求是什么。
同时,朱三还和公司里的年轻人一起交流,和他们做朋友,在章礼成、梁以声、冯小默等人的经历当中去寻找社会需求的面。
他没有找在校高中生去调查,原因在于在校高中生本来就忙,去打搅他们的学习不合适。况且现在高中生压力本来已经很大,你还让他利用休息时间在线教育,不是给大家找不痛快吗?
所以,朱三太子考虑再三,停下了去往高中找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反而去找那些经历过高考的学生,让他们回头看,就会客观地看待自己曾经在高中时期对教育的迫切的需求,就会客观地提出在线教育努力的方向。
通过大概一个月的走访调查,朱三总结出来,确实如李欣雨说的那样,教育最大的需求在高考应试。如果高考应试答得好,名校必然向你招手,可如果答得不好,你再好的素质没人看得到。名校招生办不可能把毕业生一个一个找来了解,看看你的素质是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