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祖义的船队满载而归,给朱高煦带来了第一笔来自中美洲的横财。20$′+0·小ˉ×说£网=3 ?,^更×新±?t最?|¢全D但这笔财富,也带来了一个难题,这笔钱该怎么花才能带来最大的收益?
书房内,灯火通明。朱高煦没有看那些堆积如山的文书,只是安静地坐在桌前。他的手指间,两枚刚刚铸好的五钱金币在缓缓转动,冰凉的触感和沉甸甸的分量,不断提醒着他这笔钱的来源—中美洲那源源不断的巨大金矿。陈祖义没有让他失望,成功从中美洲私掠到了第一桶金。私掠政策的第一步,走通了。可这喜悦仅仅持续了片刻。这四斤半黄金,连同那些青铜器熔铸成的金币与铜币,与其说是财富,不如说是一份考卷。这笔钱,就是第一笔财富,怎么投资,投资在哪里,将直接决定这个新生政权的未来走向。他的脑海中,三个选择如同三条岔路,清晰地摆在面前。第一个选择,投资基础教育。他起身踱步到窗边,夜色中,远处工地的轮廓依稀可见,那里正在兴建新明的第一批专业技术学校。但这还远远不够。“全民识字,开启民智,教化土著……”这些词语在他心中反复盘旋。这是一个穿越者,最本能的渴望,就是强国,不要走封建主义的旧路。他要建立的,是一个中西结合的国家,而不是换了地方的另一个大明。教育,是撬动这一切的基石。有了这笔黄金,他可以立刻下令印刷更多的《三字经》和《百家姓》,可以修建更多的蒙学,让那些跟随他来到新大陆的汉人子弟,以及那些愿意归化的原住民孩童,都能读书识字。可现实的寒意,瞬间就扑灭了这团热火。新明的子民如今散落在从大湖区到新威海的广袤土地上,人口稀少,定居点分散。人少花费也少但是教育投入终归是一个长期工程,也是一个金钱投入但是不产出经济回报的工程。这需要一个强大的经济才能支撑。把首笔获得的财富,投入到一场短期内完全看不到回报的扫盲运动中?钱砸进去,可能连个水花都看不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他等得起十年,可这个刚刚降临在陌生大陆的国家,等得起吗?这个选择最高尚,也最奢侈,奢侈到不切实际。朱高煦的视线从远处收回,落在了墙上那副巨大的新大陆地图上。第二个选择,投资基础设施。他的手指在地图上缓缓划过,连接着新京、新上海、新杭州、新郑州、新威海这五个主要的定居点,以及更远处阿巴拉契亚山脉中的前哨站。“要想富,先修路。”这句后世的至理名言,此刻显得如此正确,又如此沉重。用这笔钱,组织人力,沿着海岸线修建一条贯穿南北的“直道”,或者,投入新京的造船厂,扩大规模,建造更多、更大的近海商船。无论是哪一种,都能极大地促进内部的人员与物资流通,降低运输成本,从而强化他对这片辽阔疆域的控制。可新的问题又来了。修一条像样的大路,需要多少人力?多少物力?需要耗费多少时间?新明最缺的就是人!把宝贵的人力从农田和矿场上抽调出来,去干这种几年内都未必能完工的工程,无异于杀鸡取卵。而且货物流通,在如今人少的情况下也完全看不出有什么太大的作用,是可以规划几个直道项目,但是可以先规划着,慢点推进,一步一步来。基建是国家的命脉,是长远之利。但远水,解不了近渴。这笔黄金必须用在能立刻看到效果的地方,而不是注入一个需要数年甚至十数年才能有所产出的无底洞。朱高煦坐回桌案后,烦躁地揉了揉眉心。前两个选项,一个太慢,一个太耗。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第三个选择上。发展海外贸易。“贸易……烟草……黄金……‘买人’!”他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起来。这才是眼下最急迫,也最能立竿见影的方案!利用陈祖义这条线,源源不断地从中美洲掠取黄金白银。同时,将新大陆的特产,例如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的烟草、优质的木材,打包运往大明。然后,用这些在新大陆不值钱,但在旧大陆没有或者较为缺少的东西,去大明富庶的东南沿海,换取这个新生帝国最宝贵的战略资源——人!只要有足够的人口,基建的大部分问题,都将迎刃而解,而教育也将会在有了贸易这个巨大血包的带领下,更好的投入。但这其中的风险,也同样巨大。茫茫大西洋、印度洋,风暴、暗礁、疾病,任何一个意外都可能让船队有去无回。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风险。他那个仁厚的太子大哥,朱高炽,会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