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直走进屋里。杨富正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看到他们来,连忙起身招呼,“阳子,彭主任,快进来坐。”李阳把自己想承包清风山带动全镇致富的想法说了出来,也提及了面临的难题。杨富听完,摸了摸下巴,目光投向远处若隐若现的清风山轮廓,沉思片刻后嗓音低沉地说:‘’阳子,这清风山哪是普通的荒岭?传说北宋杨家将曾在这里安营扎寨,山腰间那处擂鼓台遗址,相传是当年穆桂英点兵的地方,岩层里还零星的嵌着锈迹斑斑的箭镞。明朝时,青风山又是抵御匪患的天然屏障,山顶上的石堡残垣见证过村民们日夜守望的烽火岁月。‘’
他顿了顿,指尖无意识叩着桌沿,‘’可惜近代两村没争这处风水宝地,矛盾愈演愈烈。民国年间,西沟人在南坡开垦梯田,东山村人认为坏了龙脉,两村村民持械对峙,最后以山脊为界,草草划分。解放后土地确权,东山村凭借祖辈流传下的地契文书,正式获得山权。可那年清明,西沟祭祖队伍误入东山界林,一场冲突下,两村祠堂的祖宗牌位都被砸的七零八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老人望着李阳,心里满是忧虑,‘’如今,山上还留着当年械斗的战壕,那些断壁残垣,既是岁月的见证,也是两村难以愈合的伤疤。‘’老人说完站起身,颤巍巍打开斑驳的板柜,在里面翻找一会,泛黄的县志带着岁月的沉香滑落掌心。羊皮封面上‘’青风县志‘’四个朱砂大字虽己晕染,却仍透着古朴威严。他把县志递给李阳说:‘’阳子,这本书爸收藏几十年了,是我爷爷留给我的,现在我把它送给你。书里记载的都是清风山最为久远的历史事件。‘’
李阳接过青风县志,翻开布满蝇头小楷书页,一段尘封的历史在墨香中徐徐展开——这座连绵起伏的青风山,曾经是北宋杨家将戍边御敌的雄关要塞。八百里连营旌旗蔽日,金沙滩上杨家儿郎策马弯弓,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呐喊至今回荡在层峦叠嶂间。至南宋时期,这里又化作岳飞的铁血战场,朱仙镇大捷的余威犹在,青风山密林中仍可见当年岳家军挖掘战壕的遗迹。每块石板上都染着染着精忠报国的热血。岁月更迭,烽火散尽,唯有漫山苍绿的松柏,依旧叙说着千年前的金戈铁马。
李阳摩挲着县志边要角卷起的纸页,他的目光被穆桂英点将台遗址几个字灼得发烫。窗外暮色渐浓,清风山黛青色的轮廓在夕阳里若隐若现。可他的眼前,却浮现出千年前旌旗蔽日的壮观场景——杨家儿郎铁甲铮铮列阵山下,穆桂英红绸翻飞点兵点将,岳飞摩下的将士长枪在晨雾中折射出寒芒。这些沉睡在故纸堆里的传奇,不该只化作县志上沉默的铅字。
他猛地合上典籍,墨香混着纸张特有的陈旧气息扑面而来。山脚下零星的村落还在使用古老的石板路,半山腰坍塌的残碑在杂草中无人问津,可这些遗迹分明都是沉睡的宝藏。李阳抓起笔在笔记本上飞速的记录,笔尖划过纸面上发出沙沙声响:‘’复原古军军营遗址、修缮点将台,打造岳飞抗金主题文化长廊……每一个构想都在他胸中燃起炽热的火焰炽。
‘’一定要让青峰山的历史活过来。‘’李阳将县志紧紧抱在胸前,远处传来归鸟的啼鸣,山风掠过窗棂发出呜咽,仿佛千年前的战鼓余韵。他知道,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穆桂英的巾帼豪情,岳飞的忠义精神,在新时代的文旅浪潮中重新焕发荣光。
本故事情节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