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他的子嗣早己不在,只求自己日后能呼风唤雨,不受命运摆布。
李斯目光炯炯地看着韩非,思绪万千。
嬴齐回咸阳后,便安排韩非入朝,这一举动令他深感不安。
一步登天般坐上丞相之位,分走自己半数权力,这如何能忍?为达此位,自己苦心经营多年,步步艰辛方至今日。
韩非何德何能一来便是右丞相?此事实难接受。
毕竟韩非是嬴齐一手培养。
若嬴齐登基,自己在朝岂非岌岌可危?思及此,李斯下定决心,绝不可让嬴齐势力壮大。
于是缓步向前。
出列朝班,李斯高声道:“大王,臣有奏!”
祖龙问:“何事?”
李斯道:“殿下攻下赵国,实乃喜事。”
“然取天下易,守天下难。
唯有守住基业,才是真得。”
祖龙颔首,深以为然。
李斯所言极是,若无稳固根基,便如赵偃,转瞬即逝。
祖龙问:“左丞相有何建议?”
李斯拱手道:“如今我军连下韩、燕、赵,韩己有王离驻守,燕地却无人,一旦生变,后果堪忧。
赵国新定,北有胡人窥伺,宜派王翦、蒙恬等大将镇守,方保万全。”
一旁淳于越听罢明了,大王己将兵权交予嬴齐,他掌控大秦半壁江山。
而李斯此举,正是要将这些兵力分散各地,削弱嬴齐的力量。
嬴齐即便拥有虎符,一旦行动,也将陷入困境。
调动军队不仅违背大秦利益,还可能授人以柄,影响他在王储之位上的稳固。
即便他仍能指挥军队,但分散各地的部队难以迅速集结,途中耗时更增添阻碍,首指其兵权要害。
淳于越心领神会,决定助阵。
他手持朝笏拜道:“大王,左丞相所言极是。
如今新得土地尚未稳定,需留更多时间巩固。
唯有让百姓融入,方能长久。”
“王储既定,何不令长公子赴赵镇守?王翦辅佐,蒙恬戍北。”淳于越续道,随后再拜,“至于杨端和,可派往燕国。”
此言暗藏私心,扶苏虽在咸阳却不受重用。
若此次错过机会,即便嬴齐失势,扶苏也难获青睐。
淳于越深知,取悦祖龙才能有所作为,否则自身恐遭贬谪。
祖龙沉吟片刻,深感治理新土不易,亦认可二人的建议。
然而他心知肚明,此举无疑是在扶持扶苏。
祖龙沉思片刻,觉得让扶苏去赵国也未尝不可。
这儿子总爱谈仁义礼信,常提及怀柔之道,听多了让他厌烦。
如今诸侯纷争,弱肉强食,谁讲仁义,谁就可能被灭。
这种虚谈只适合太平时局,在乱世毫无用处。
他担心扶苏被书本束缚,不如让他到赵国历练,看看真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