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胜利,程远之与周家周淑仪和离后,被调往南京参谋本部任职。-6_吆~看?书?枉/ ~追`醉~新_章`节?1928年11月,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布告栏贴出告示:选派优秀军官赴德深造名单:第一期(军事指挥科):程远之(黄埔西期)、张治中(黄埔三期).......
在柏林军事学院,程远之第一次见识到现代化战争的模样。课堂上,古德里安将军正在讲解"闪电战"理论。
古德里安的教鞭在沙盘上划出一道弧线,三支蓝色坦克集群像剃刀般切入波兰平原的腹地。"48小时,"将军的皮靴跟重重磕在地板上,"这就是粉碎一国防御的现代速度。"
程远之的钢笔尖在笔记本上洇开一片墨迹。沙盘上那些精致的坦克模型,在他眼中突然扭曲成1926年武昌城下的景象——装甲列车喷吐着火舌,而他带领的突击队踩着战友尸体攀爬城墙,鲜血把护城河染成了粘稠的酱色。
"程少校!"古德里安突然点名,"东方的防御工事能挡住这样的进攻吗?"
全教室的目光刺过来。程远之缓缓站起,"在南京,我们有种叫'瓮城'的设计。"他手指划过沙盘,在假想的华沙城门前堆起两道弧形工事,"第一道城墙失守时,入侵者会发现自己困在死亡半圆里。"
沙盘上突然安静得能听见铅笔滚落的声音。?叁,叶¨屋. ¨免·沸+岳\黩,古德里安的蓝眼睛骤然收缩——这个中国军官用几块积木演示的,正是后世被称为"斯大林格勒绞肉机"的巷战战术雏形 。
"有趣的玩具。"装甲兵总监莱因哈特冷笑,"但现实中的坦克集群会碾碎这些泥巴墙。"
程远之将一枚代表守军的红旗插在瓮城箭楼:"每块'泥巴'后面,都藏着敢把炸药绑在身上的死士。"
插播(紫金山的预言)
(1937年12月,南京光华门。当日军第九师团的坦克撞开城门时,松井石根在望远镜里看到熟悉的弧形工事——程远之改建的现代版瓮城 。三辆八九式坦克刚冲进瓮城,两侧民房突然坍塌,露出反坦克炮黑洞洞的炮口。"开火!"爆炸的气浪掀翻了后续坦克,日军步兵被困在半径200米的杀戮场中。城墙上突然垂下数百条绳索,浑身绑满手榴弹的中国士兵 像下饺子般跳入敌阵。松井的望远镜镜片上溅满血珠时,他终于想起那个柏林军事学院的传闻——有个中国军官曾让古德里安彻夜未眠。)
柏林军事学院的武器实验室里,克虏伯公司的工程师正调试一门崭新的88毫米高射炮。钢铁炮管在日光灯下泛着冷光,齿轮咬合的声响如同某种机械巨兽的低吼。
"射速每分钟15发,有效射高8000米。!0^0*小`税`枉¨ _无+错,内~容!"克虏伯代表汉斯·克劳斯敲了敲炮闩,金属回音在实验室里嗡嗡震颤,"足以击落任何敢于挑战德国领空的敌机。"
程远之站在人群边缘,目光扫过展示台上的炮弹设计图。突然,他的瞳孔微微一缩——图纸右下角的编号"K-1931-07",竟与半年前南京军政部失窃的江防要塞炮位部署图序列完全一致。
"这批武器会出口吗?"程远之故作随意地问道。
克劳斯笑了笑:"商业机密。不过远东确实是我们重要的……合作伙伴。"
实验室助手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一个面容瘦削的年轻伯爵——不动声色地递来一份校准手册。当程远之翻开扉页时,一行铅笔字迹映入眼帘:
"你们用白银换来的钢铁,终将成为射穿自己胸膛的子弹。"
窗外突然传来快门的咔嚓声。程远之转头,看见三名日本留学生正举着莱卡相机,专注地拍摄防空炮的俯仰机构。其中一人戴着圆框眼镜,镜片反光遮住了他的眼神,但程远之还是认出了他——佐藤健一,关东军参谋部派来的"交换生",去年沈阳事件后曾在《朝日新闻》上发表过《论满洲战略价值》的署名文章。
"需要我帮您记录些什么吗,少校?"施陶芬贝格低声问,递来一支钢笔。程远之接过笔,发现笔帽内侧刻着一朵细小的紫花地丁。
"不必。"程远之将笔还回去,指尖在对方掌心轻轻一按,"有些数据,记在脑子里更安全。"
离开时,他故意从佐藤身旁擦过,军装纽扣"不小心"刮掉了对方的笔记本。纸页散落一地,其中一张满洲铁路地图上,用红笔圈出的位置赫然是——山海关。
当晚,夜色如墨,万籁俱寂。程远之像一只敏捷的猫,悄无声息地潜入了克虏伯公司的档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