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茹家出来已经过了晌午。`咸′鱼^看+书/罔¢ ¢追*蕞*新-章,踕?
在安排好最紧要的事情后,余令已经在为出行的第二件事做准备了。
长安这边有茹让看着,问题不大。
余令没说别的,只说了一句话:
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跟百姓混在一起就行,其余的官员管不了就别管,等自己回来就行。
不行,就再杀一波!
没人也不怕,今年的考试要开始了,余令就不信那些郁闷不得志的考生不喜欢当官。
余令走了,吴婶婶去了茹家。
当听到吴婶婶问大哥今年过了小年之后这个日子如何时,茹慈哭了。
她知道余令要走了,今年是嫁不出去了。
缝嫁衣的手被针狠狠的扎了个血洞。
“等我去给你搏一个诰命,嫁人没有霞帔怎么行?”
这是余令给茹慈的承诺,茹慈在听完之后哭的更厉害了。
生为关中女,要做好家里男人随时离家去往边关的准备。
余令走了,茹慈把婚服放到一边。
她要在余令没离开长安之前,给余令做几双合脚的鞋子。
余令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去找火药匠人。
为了防止百姓有自行加工的可能性,火药材料,以及匠人都监管的很严。
在地方上……
各地卫所虽有制造火器的部分权力,但也得在朝廷的严格监管下进行。
随着掌管刑法之权的经历司名存实亡,地方卫所制作火器的权力几乎没有了。
能做火器的匠人大部分都集中在五军都督府。
有战事的时候随军而行。
没战事的时候种田。
这些匠人的地位比军户还低。
再加上五军都督府如今也不怎么重视他们,打仗的时候,那些在关内没有妻儿老小需要照顾的他们也会跑。
一跑就跑一群。
匠人跑了,连环效应之下,火器的质量就一言难尽了。
余令来找的人就是打宁夏之役时候跑的一个工匠。
这个人和老爹一样选择了逃离,换个地方花点钱重新活。
余令能知道他全靠文六指。
文六指是手掌上比别人多了一根手指,这个工匠是比别人少了一只手。?完¨夲!鰰¨占/ !追/最¨辛`蟑/踕.
这只手不是天生就没有,而是弄火药的时候被炸的。
余令今日要找的人就是他,叫做怂黑娃。
大名不知道,就知道他叫黑娃,这名字一听就很厉害。
割麦子应该很强。
黑娃是长安诸多不如意百姓中的一户,他甚至不如百姓。
他没有田地,也没有亲戚。
但他有七个儿子,文六指说这些儿子都是他捡来的。
黑娃在长安能活着,还能养七个儿子,全靠一门手艺支撑着。
他的手艺就是做火折子。
别小看这个不起眼的小东西,制作起来看着不复杂,却不是人人都会。
能打开即燃不难,难的是存放,是能用多久。
评判一个火折子好不好的标准是它能存放多久。
能放一个月的和能放一年的火折子根本就不是一个价。
所以,火折子虽然小,却不是一件人人都能用上的小工具。
甚至说是有点奢侈。
在军队里它是重要的物资,斥候需要,行军需要。
而对于那些走南闯北的行商也极为重要,几乎人人必备。
能存放越久的火折子他们越喜欢。
黑娃做的火折子因为能存放的久,在长安很有名气。
厨娘婶婶买的火折子就是他做的,很耐用。
望着七个儿子开始忙碌,黑娃恨恨的放下手里的棒子。
如今他自己年纪越来越大了,几个儿子的年纪也越来越大了,也越来越有想法了,也越来越不安分了。
他们翅膀硬了,想单干了。
这群孩子想出去单干不是去做什么火折子。
做火折子这是一个细致到极点的活。
说白了需要耐心,只有到了一定的年纪,心能沉下去,才能做好。
这群小子,这个年纪,自然没有这个耐心。
他们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喜欢体面的,让人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