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缓缓点头,目光里是洞悉一切的欣慰和如释重负:“好,交出去好。那东西揣在豆里,是护身符,更是催命符,压在心口,觉都睡不踏实。现在好了,你能睡几个安稳觉了。”
老人顿了顿,目光投向窗外辽远的天空,仿佛看到了那些运行在遥远轨道上的国之重器,“交给萧澈,也稳妥。年轻人,有冲劲,也该他们挑担子了。”
秦老的手依旧没有松开,那力道透过皮肤,传递着一种沉甸甸的托付和期待。
肖镇心头一暖,那积压在胸臆间、因移交最高权限而残留的一丝空落,似乎也被这无声的信任填满了少许。
接下来的日子,肖镇如同一个归巢的倦鸟,在京城这张无形的巨大关系网中穿梭。
他探望了同样德高望重、如今年事已高深居简出的古老师,老人拉着他的手絮絮叨叨,谈的都是当年实验室里那些纯粹而热烈的日子。
他也约见了老余等几位当年一起在戈壁滩、在风沙弥漫的试验场上摸爬滚打过来的老战友、老同事。
几杯清茶,几碟简单的下酒菜,回忆便如同开闸的洪水,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那些已然故去的面容、那些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青春与热血,在杯盏交错间被反复咀嚼,时而引得哄堂大笑,时而又陷入长久的沉默。
每一次告别时,那重重拍在彼此肩膀上的手,都带着无需言说的情谊和一丝岁月不饶人的苍凉。
至于老华?肖镇只能在心底默默念叨一句。这位老搭档行踪成谜,解密遥遥无期,属于最后那批需要彻底隐入历史尘埃的名字。
他自己虽未正式解密,但“肖大手指”这个名字,早已成为国内外某些圈子心照不宣的传奇。*搜!搜¨小~说?网¢ _无-错.内.容?
他那些文学作品的发表时间线,被狂热的粉丝们拿着放大镜,与共和国科技军工发展史上的一个个里程碑事件精准对应,串联起一部惊心动魄的无形传记。
日历无声地翻到了1993年12月11日。
京西宾馆会议厅,穹顶高阔,巨大的红星军徽在灯光下闪耀着冷硬的光泽。
空气仿佛凝固了,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位与会将校军官的肩头。
厚重的深红色地毯吸尽了杂音,唯有军装衣料偶尔摩擦发出的细微窸窣声,以及纸张翻页时清脆的哗啦声,在这片令人屏息的寂静中显得格外突兀。
肖镇坐在前排靠中的位置,肩章上金色的将星在顶灯照射下反射着微芒。
他腰背挺得笔直,双手平放在深色会议桌的桌面上,指尖无意识地轻点着桌面光滑的纹理。
他目光沉静地注视着前方的主席台,但眼神的焦点似乎并未完全落在正在发言的军部领导身上,而是穿透了那严肃的面孔和铿锵的话语,投向某个更深远、更复杂的未来图景。
“……适应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需要,优化结构,提升效能……”领导的声音通过扩音器在肃穆的大厅里回荡,清晰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重锤敲在与会者的心上,“……裁减员额30万!”
尽管风声早已在高层内部流传,但当这个冰冷的数字被正式宣之于口,如同一块巨大的寒冰投入滚烫的油锅,会议厅内瞬间掀起一阵压抑不住的骚动。
后排传来几声极力克制的倒抽冷气声,前排一些资深将领的眉头锁得更紧,嘴唇紧抿成坚硬的线条。裁军,永远伴随着阵痛和告别。
“……全面推进战区化改革,”领导的声音没有丝毫停顿,继续宣读着决定命运的蓝图,“陆军部队,全面深化合成化转型,以‘信息主导、体系支撑’为核心,大规模推进师改旅!目标是打造轻型、重型等多类型合成作战力量,实现模块化编组、一体化运用!”
“战区化”、“合成旅”、“信息主导”——这些在肖镇脑中早已推演过无数遍、甚至是他亲手参与设计蓝图的词汇,此刻被赋予国家意志,正式成为即将席卷整个军队的洪流。
他的位置,也必将随之挪动。联勤司令部?或是其他某个需要他这双“手”去掌控国防军工研发命脉的关键节点?
无论去哪里,他肩上那副推动“信息合成”的担子,只会更重。
会议结束,与会者们鱼贯而出,沉重的脚步踏在地毯上,气氛凝重得如同铅块。
肖镇没有立刻离开,他站在会议厅巨大的落地窗前,望着窗外铅灰色的天空下,远处长安街车流如织,一派和平景象。
他的警卫队长,那位沉默坚毅的陆军大校,如同最可靠的影子,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他侧后方半步的位置,保持着完美的警戒姿态。
肖镇的目光掠过窗外,并未回头,声音低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