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镇与大舅哥夜谈后的第二天,便载着满满一车年货礼品,驱车前往探望老丈人李老头和丈母娘林老主任。/3\8′看′书·网′ /更~新*最*快,
玉泉山的房子,李老头早已利落地退还给中直机关事务局。
这些老革命的觉悟就是高,行动也快,丝毫不拖泥带水。
他们的外孙肖承勋是个有心的,早就在离大舅家不远的地方,为二老购置并精心改造好了一座二进四合院,专供退休的外公外婆颐养天年。
林老主任原本想着跟大儿子住一起,彼此有个照应。
但李老头却觉得不妥,他心思通透,明白“退而不休”容易引人闲话。
他革命几十年,如今算是功成身退。单是在他主掌财政口这些年,为国家积攒下的外汇储备就超过了三千二百亿!
这惊人的数字,放在当下,其规模几乎相当于后世千禧年代初的水平了,是他引以为傲的政绩。
肖、李两家枝繁叶茂,后辈众多,却没有一个参与过那几年风行的“倒批文”活动。
要知道,连肖镇的老战友、保利董事长刘淮海那样的人物,都曾私下感叹过某些人靠倒批文发了横财。
肖镇家是没必要趟这浑水,财富早已自由;而老丈人李家,则是家风严正,子弟们无论天赋高低,都努力接受了高等教育,如今各自在岗位上勤恳踏实。
李小云的几个侄子,从军的在军营历练,从政的则主动选择了基层,尤其偏爱去沿海开放地区闯荡。
相比之下,肖镇自家的两个孩子,倒像是没吃过苦头似的,一个主动申请去了最艰苦的基层连队,一个扎根在老区的偏远乡镇。
这一点,无论是肖征还是肖镇,在战友和老友圈子里提起,腰杆都挺得笔直,倍有面子。
京城大院里谁不知道,肖首长家的肖镇,打从五十年代起就是个“富翁”——人家是正儿八经靠爬格子写文章挣稿费起家的,每笔稿费还坚持捐出一半,自己留一半。
早年进京时,肖镇就以出手阔绰闻名,是个有名的“散财童子”,不过花的都是自己辛苦挣来的稿费,谁也挑不出理。
后来评上了学部委员(院士),工资更是顶格,每月一千多块,在那个年代是绝对的“高薪阶层”。
如今,他的月薪依然是最高档,与他的幺妈王月、恩师秦老师、古老师,以及老搭档老余、老华等人,都属于顶尖的那一档。^小¤说=C%?www. St21 ?更|?新&最|.?快?′
时光流转到1988年,南锣鼓巷95号院的隔壁邻居们,生活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肖镇平时听妻子李小云断断续续地提起,总结起来就是:有两家蒸蒸日上,一家则走了下坡路。这变化,到了1989年春节前,已经相当明显了。
先说这向上的两家。头一家,得从中院的何雨柱说起。
何雨柱与老邻居许大茂合伙经营的五荷堂餐饮管理公司,这几年发展得红红火火。
到如今,旗下已有“五荷堂”酒楼6家、“川蜀香”火锅48家、中央厨房6处、“好味多”炸鸡汉堡52家、“港味轩”茶餐厅18家。
这些店面全是自持物业,坚持直营,没有开放加盟,主要顾虑还是当时的交通物流条件限制。
为了保证食材品质和供应稳定,公司还建立了4处食材生产基地,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以高于市价10%的价格长期收购,并与多个大型农场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牢牢掌控了供应链。
前年(1987年),何雨柱将公司的日常管理交给了大儿子何柳伯。
这本是培养接班人的好事,谁知何柳伯接手管理才半年,就捅了个大篓子。
说起来,这五荷堂能有今天的规模,当初还是许大茂拉拔了何雨柱一把,否则何雨柱顶多像于莉那样守着个小饭馆过日子——当然,只要不遇到“白条”泛滥的年头,小饭馆也挺滋润。
公司的大方向一直由许大茂掌舵,他平时主要在港城,每半年象征性地回京查查账。
何柳伯接手后,不知听了谁的“高见”,竟自作聪明地打起了逃税的主意。
半年下来,公司账面上税费一分未交,他还沾沾自喜地向父亲邀功,说给公司“节省”了一大笔钱。
这可把代表许家来例行查账的许世林吓坏了。
许世林从小在港城长大,家里经营着不小的实业,深知依法纳税是企业的根本。
他明白跟何柳伯这种目光短浅的人讲道理是白费口舌,当即复印了半年的账本,飞回港城向父亲许大茂如实汇报。
许大茂一听也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