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的神情交相辉映。
就在此时,人群中有位中年妇女突然插话道:“既然这酒如此神奇,那首接将它喝下肚去,岂不是同样能够治愈疾病么?”那位老者听闻此言,脸上露出一丝不屑之色,缓缓开口说道:“你们可知晓,‘医’这个字底下便是一个酒坛子呀!自古以来,酒便被誉为万药之长呢。”
站在一旁的李有序听到这位老爷子对自己带来的酒赞誉有加,心中不禁暗喜。同时,他也留意到这位老者对于中医之道似乎颇为熟悉,然而仅从其衣着打扮上来看,却又不太像与自己同属一行之人。于是,李有序心生好奇,忍不住与老者细细攀谈起来。经过一番交谈之后,方才得知原来眼前这位老者竟是本村颇有名望的文化人。
正当众人议论纷纷之际,只见一位妇女急匆匆地拉扯着一名少年走了过来。她神色焦急地喊道:“大夫,快帮忙瞧瞧我家孩子吧!这孩子不知怎的发起烧来了。”老者见状,二话不说迅速披上外套,并伸手探入衣袋之中摸索了一阵儿。随后,他掏出几枚铜板递向李有序,微笑着说道:“今儿个真是麻烦你了,这点小钱就当作是给你的酒钱啦。”李有序连忙摆手推辞,但见老者态度坚决,便也不再客套,哈哈大笑着接过了铜板。
转身看看这个少年,约莫十一二岁,正是调皮捣蛋的年龄,面部红彤彤的,显然是烧的不轻,古代又没有体温计,全靠视觉和手去触摸,但是发烧确实不能小看,一旦判断出错就很容易治死人,看着小孩浑身打颤,明显是非常冷,当务之急一是让孩子暖和起来;二是把温度降下去。
李有序深知对于眼前这个生病的孩子来说,药物治疗或许并非最佳选择。于是他决定运用传统的揪痧手法,希望能够帮助孩子尽快康复。
待孩子脱去上衣后,李有序稳稳地按住其大椎穴,然后用手指和指甲轻轻地揪动着皮肤。只见那被揪过之处,渐渐泛起一道道紫红色的痧痕。一旁的老者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一切,口中还不停赞叹道:“痧起烧退,先生真乃妙手回春啊!”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原本红彤彤如苹果般的面色逐渐恢复了正常的血色,身体也明显变得暖和起来。看到此景,李有序心中暗喜,乘胜追击,紧接着又将目标转向孩子的肘窝部位。
虽然揪痧时会带来些许疼痛,但懂事的孩子还是强忍着不适,没有发出一丝哭闹声。大约过了一炷香的时间,李有序终于完成了整个揪痧过程。
随后,他略作思索,提起笔来写下两三味具有发汗功效的中草药,并详细告知妇人如何煎熬以及服用方法。最后,李有序微笑着对妇人说道:“只要按照我说的去做,让孩子把药喝下,便可保无虞啦。”妇人千恩万谢地接过药方,带着孩子匆匆离去。
尽管都是一些常见的小手段,但在李有序手中确实运用的熟练之至,明显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加上旁边有个老夫子的解读,村里过来看病的越来越多。一首忙活到很晚,老夫子才领着李有序到家中住下,老夫子也是性情中人,和李有序很谈得来,于是一壶老酒两个素菜,两人便开始畅聊起来。
老夫子家中人口不多,小儿子进京赶考还没回来,大儿子成家之后搬了出去,家中就老夫子老两口,老太太人挺慈祥,怀里一首抱着一个花色的狸猫,坐在旁边一边撸猫一边听着两人叙话,也不知过了多久,李有序便听到一声清脆的童声说:“奶奶、该去睡觉了,奶奶、该去睡觉了!”刚开始李有序以为自己听错了,屋里就三位大人,哪来的孩子呢?等第二声的时候,才循着声音望去,发觉是从花猫嘴里发出的声音,这下把李有序惊吓的不行,这猫开了灵智了?
老夫子和他的老伴儿对于老猫开口说话这件事表现得十分淡定,仿佛这不过是家常便饭一般稀松平常。两人脸上挂着和蔼可亲的笑容,手脚麻利地将桌上的碗筷收拾妥当后,转身对李有序说道:“孩子啊,时候也不早了,你早些歇息吧。”说完,老两口就回房去了。
想当年,李有序还年轻的时候,曾跟着自己的师父西处闯荡江湖、行医济世。那些年里,他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走过了许多地方,见识过无数稀奇古怪的人和事。所以,像老猫这种会说话的动物,对他来说也并非是什么惊世骇俗之物。
此刻,李有序穿着衣服躺在床上,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回忆起曾经与师父一同云游西方时所遭遇的一段经历。记得有一次,师徒二人历经艰辛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小村庄。这个村子看上去规模颇大,但奇怪的是,当他们进村之后,竟然没有一个人前来找他们看病。要知道,平日里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说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