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来了脾气,提高音量道:“不就是算命的书嘛,能有什么用,难不成我还去当算命先生啊?”
李老头被我这话气得差点背过气去,他深吸一口气,缓缓抚着胸口,平复了好一会儿才说:“周易,研究的是五行八卦、奇门遁甲,当然也包含算命之术,对于盗墓者来说,那可是保命的学问,不然一不小心被困死在墓里都不知道咋回事!这葬经,讲的是寻龙点穴、风水阴阳,盗墓的要是不学,就算站在墓上头,都找不着陵墓的入口!你还觉得这是破书吗?”
我一听,心里暗自惊叹,好家伙,这两本书居然这么厉害!
可一想到要花两万块,还是有些舍不得,嘴硬道:“这种书在我家镇上,那些阴阳先生人手一本,十块钱就能买一本,你居然跟我要一万一本!”
李老头听到我这话,先是一愣,紧接着仰头大笑起来,“哈哈哈,哈哈哈,咳咳咳,咳咳咳”,好不容易止住笑和咳嗽,他才不屑地说:“要不你去买他们的?我这可是真正的周易和葬经,从清朝流传下来的孤本。那些风水先生要是真能学懂葬经,还会稀罕挣你那几百块钱?”
我心里一想,确实是这么个理儿。要是风水先生真有那么大本事,随便找个墓挖一挖,带点东西出来,不就是几万几十万的收入,何必去挣那点小钱。看来李老头这两本书,还真有些不为人知的门道。
就在我心里犯嘀咕、犹豫不决的时候,李老头却突然把两本书收了起来,作势要放回书架。
我一看这架势,心里一急,赶忙满脸堆笑地拉住他,又给他点上一根烟,低声下气地央求他再给我讲讲这葬经和周易到底是怎么回事。
李老头大马金刀地坐下,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却故意不说话,吊我的胃口。
我只好又陪着笑脸,再次恳请他,李老头这才慢悠悠地开口讲了起来。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与智慧的灿烂结晶,享有 “大道之源” 的盛誉。它涵盖《易经》和《易传》,与《连山》《归藏》并称为 “三易” 。然而,秦汉时期,《连山》与《归藏》便己相继失传。到了汉武帝时期,《周易》和《易传》被合称为《易经》 。
关于《周易》的形成,《汉书·艺文志》记载为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传说在上古时代,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留下天地之象;中古时期,周文王在羑里推演八卦,演绎出《易经》之道;近古时期,孔子及其弟子后学为《易经》作注,最终形成《易传》。经与传合二为一,这才成就了流传千古的《周易》 。
春秋时期,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官学逐渐向民间私学转变。易学在这一过程中前后传承、不断发展演变,随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易学也开始分化。自从孔子对《周易》加以称赞并作传之后,《周易》便被儒家尊为儒门圣典,位居六经之首。其内容包罗万象,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而《葬经》则是晋朝郭璞所著。在《汉书·艺文志·形法家》中,将宫宅地形相关书籍与相人、相物之书并列,可见当时风水之术刚刚兴起,不过那时还没有专门论述葬法的著作。后世研究此术的分为两大宗派:其一为宗庙之法,此说主要以星卦为依据,讲究阳山阳向、阴山阴向,不能出现差错,纯粹运用八卦五星来判定生克之理;其二注重形势,从山脉的起始追踪,到其终止之处定位,以此确定方位朝向,专门强调龙、穴、砂、水的相互配合,而不拘泥于其他琐碎细节,如今长江以南地区大多遵循这一派。这两个宗派的理论虽不尽相同,但追根溯源都源自郭璞。正因如此,后世研究风水地理的学者都将郭璞视为鼻祖。尽管《葬经》可能存在后人托名的情况,但因其深远影响,始终在风水学说中占据重要地位,难以被废弃。根据《宋志》记载,这本书本名《葬书》,后来尊崇其学说的术家将其改名为《葬经》 。
李老头抑扬顿挫地讲完,那些词句就像一团乱麻,在我脑袋里绕来绕去,听得我一头雾水。好多内容别说理解了,甚至连其中有些字,我都压根不知道怎么写。
李老头瞧我满脸茫然,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一朵花,端起茶杯,慢悠悠地抿了一口茶,说道:“听不懂吧,听不懂就对喽,要是你一听就明白,那你可就成神仙啦。”
我心急如焚,生怕他就此打住不教我了,赶紧说道:“我听不懂没事儿,只要您肯教我就行啊。”
李老头又笑出了声,那笑声里带着几分回忆的味道,缓